茶文化

茶文化基本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1-02 21:02:41    浏览:

[返回]

  茶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茶文化学、食品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茶树栽培与育种、茶叶加工与品质检验、茶叶经营管理与贸易、茶道及茶艺表演、食品工程、工艺的基本训练;培养茶树栽培育种、茶叶与茶用植物加工生产极其综合利用、营销、茶艺表演、食品及饮料加工的基本能力。茶学专业的学科体系,由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体的栽培、E星体育官网制茶两个学科组成,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现已超出了原有的范畴,不仅包括原有的两个传统学科,还增加了许多结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学科。专业主要课程包括茶叶生物化学、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茶树病虫防治学、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机械、茶叶经营管理、茶文化学。文章所涉及的主要茶学课程包括:茶文化、茶叶机械加工、茶叶科学、茶叶审评、茶业经济学(茶叶贸易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育种创新、茶叶病虫害以及茶艺、茶道等,文章对茶学专业课程的开设及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均以这些课程分析为基础。

  茶学相关的边缘学科课程较多,将课程划分相应的模块讨论,分为茶叶生产模块、茶叶加工模块、茶文化与销售模块。其中茶叶生产模块包括土壤肥料学、茶园管理、农业气象学等课程;茶叶加工模块包括手工制茶技艺、茶叶机械使用与维护、茶叶包装与储运等课程;茶文化与营销模块包括茶文化、茶艺、茶馆经营与管理茶产品电子商务等课程。

  对于茶学这门学科,一些基础学科的开设还是很完善的,比如土壤肥料学、植物学、遗传学等基础课程在各校都是作为基础课开设,有利于为茶学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茶文化基本知识十篇

  在茶叶生产模块,像茶园管理等学科开设较少,某些高校作为专业任选课开设,理论知识较多,实践关于到一个茶园的建设管理,实践机会不多,作为专业任选课学习理论知识对以后茶园方向有意向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课程。

  茶叶加工模块,对于制茶这门学科,是茶学的必修学科,系统介绍了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等茶类的加工技术,是每个茶学专业学生应该且必须掌握的技能,作为必修课程在此不多做介绍。对于茶叶机械方面的课程,按照机械的使用方法不同又分为采摘机械,加工机械等,由于学生对此兴趣不一,作为选修课程按照学生个人意愿选择较好。关于茶叶包装与储运,这是一门与生产联系紧密的课程,对于以后在茶厂工作的同学来说是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密切关系到一个茶厂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茶文化与营销模块,这一模块包含的课程主要针对茶叶的营销,涉及到茶叶的消费。茶文化、茶艺两门学科主要是研究茶的历史,是茶学理论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应用于茶艺表演等方面,对从事茶艺这一方面的同学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可根据学生个人意愿选择。茶馆的经营与管理,这门学科也是理论知识偏多,很难应用于实践,我国的茶馆数目不是很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茶馆的逐渐开设,茶馆的经营将会是一个重要的方向。茶产品电子商务,在互联网的时代,茶叶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是一种很好的营销方式,是茶叶的一个重要的销售渠道,在电子商务普及的今天,十分有利于茶叶的普及。

  茶学专业的课程丰富、开设的相关学科很多,本科生四年内不能够全部的学习,所以要有轻重的开设课程。

  关于必修学科,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加工、茶艺、茶叶审评与检验、茶树栽培等应该作为必修学科来开设。茶叶生物化学是茶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茶学科中发展很快的一个领域,茶叶加工系统介绍了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等茶类的加工技术,以及茶叶中多功能成分的提取。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叶审评与检验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茶树栽培学概括为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茶树的繁殖与栽培两大项,繁殖的话可以细分为培育良种,育苗以及幼年管理等等,管理主要为茶园的管理,成年茶树的采收以及茶树的后期管理等。相比于其他学科,这些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际生产中也必不可少,因此建议作为必修课程开设。

  再者为选修学科的开设。茶文化、茶叶经济贸易等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程。茶文化是一门茶学与文化相互交叉渗透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以科学的态度和历史眼光翔实地介绍茶的起源及其分布,饮茶方式的发展与变迁,中国茶叶对外传布及世界茶区分布,中国各民族茶俗及地方茶文化,茶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等内容。茶业经济学是研究茶叶经济管理的应用科学,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是茶学体系的创新,又丰富和完善了茶学体系。这些学科理论知识过多,可以作为选修课程学习,对必修课程起到辅佐的作用,有助于必修课程的理解记忆。

  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培养计划,有利于各校茶学专业本科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拓宽学校办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如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目标,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凝聚了我校全体师生的教育智慧。为进一步总结我校在实践中的收获,现将我们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针对学生对主食“国家课程的品种单一”,“副食缺乏”的课余文化迫切需要,如何在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做到更具体,更全面,面向全体学生,增加参与面是问题的关键。

  在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经过深化探究逐步找出了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

  我校位于桃林镇,该镇有一万多亩的茶园,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的一项特色产业。“诸城(桃林)绿茶”有中国“最北端茗茶”之誉,有五个系列10多个品种,许多品牌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有机食品和国家名牌。不少学生家庭种茶、制茶,茶叶与学生平时生活融为一体。本镇多年的茶叶种植管理、生产与开发,形成了丰厚特色的地域茶文化。针对这一有利资源,我校开发了以此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中国最北端茗 诸城(桃林)绿茶》,并以此为支点发展各种社团活动,使校本课程的发展不断深化。

  (1)研究课题为先导,社团活动重落实。我校申请的“中国最北端茶特色研究――以桃林绿茶为例”被潍坊市社会科学委员会规划为重点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学习研究茶文化知识,了解桃林茶叶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学习桃林茶叶的创业史、了解茶树德栽培、茶树的栽培、茶树的管理、茶叶的采制、学习茶叶初制、加工理论知识、泡茶技艺、学习茶叶的营销知识、科技兴茶等理论知识,积极组织茶文化知识竞赛,为社会实践和探究打下理论基础。

  诸城四中茶学社下设了种植与管理小组(促进了家中有种植茶叶同学的学习交流和其他同学对此的热爱)、茶艺小组(培养茶艺表演和学生的礼仪基础)、茶与书法小组(让我校开始《用笔书法》课程多了一份特色)、茶诗词歌赋诵读小组(培养了学生普通话标准的应用)、茶与电子商务小组(为学生在销售和电子商务种下了种子)、茶与画小组(增强学生的绘画基础和师生的灵活性)、“无我茶会”(通过学生自带茶具、茶叶等在学校的文化广角忘我的交流),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发展了学生将来踏上社会的适应能力,让他们不再怕人,敢于和“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渗透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能吃苦耐劳精神。

  (2)实践和探究为载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掌握茶的基础知识和和掌握制茶工艺理论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进入生产第一线。校长和老师导学采茶实践,跟茶农学采茶技巧,跟制茶师傅学习制茶注意事项和制茶工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如运用空调机、除湿机改变原来靠天吃饭的不利因素,提高茶叶品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举行“科技致富、科技兴茶”专题采访。此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诸城市北端茗茶叶生产合作社,E星体育官网初步树立科技致富、化零散为整体,抱成团闯市场的意识,并实际接触一些致富的本领技能。①社会问卷调查,了解茶乡经济变化、茶叶信息动态、茶农心声,了解农村科技现状。设计一些社会调查课题让学生回乡调查,从而加深对茶叶生产的了解。②典型采访感受农村科技致富的魅力如对诸城茶业领军人――王景昌的采访,学生写成报告,通过“校园之声”展示探究的成果。通过采访、参观、调查研究学科知识得到了拓展,写作能力、交往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③学科渗透和整合:语文课:诗词歌赋的朗诵于书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桃林茶的种植优势条件;生物科:讲述茶苗的培育、病虫害的防治;信息技术课:茶与电子商务,初步了解网络营销技巧;艺术科:让学生欣赏各种茶具的造型美、装饰美;学习茶艺表演,泡饮技艺等使学生全面了解桃林茶文化丰富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筛选确定了该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逐步完善学校的茶文化活动室和校内课堂实践基地的建设,丰富茶文化研究的氛围和力度。

  (1)师资课时与评价。由一名中层领导包靠,设一名专职教师和多名兼职学科教师组成,活动课时计入总课时,每周至少一节,日常社团社的各兴趣小组每周至少活动一次,利用周六周日到茶园、茶基地跟茶农和制茶师傅交流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月根据找学生座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考评每位参与教师,并及时收集师生更好的建议。不管师生,只要有突出成绩就给予通报表扬和物质奖励,并计入年终考核量化。

  (2)茶文化育新人,加强对德育的渗透。本着“尚德、添能、立人”的原则,以茶文化育新人。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和活动的开展,师生不仅懂茶、识茶,还充分挖掘茶的内涵,将茶文化教育从课程深入到德育工作中去,通过以茶养德,陶冶性情。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团结合作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3)构建校内外茶园实践基地,开发资源。诸城绿茶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我校领导先后同怡明茶、颖青茶、德邻茶等多家单位协调,正在建设“茶园实践基地”和“茶文化”展厅,为深入开展以“茶”为载体的实践活动注入新的生机。

  (4)家校联姻。学校即课堂,家庭即学校,基地即课堂。使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校内课堂,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广泛学习的新内容。我校毗邻北端绿茶的发源地,学校周围就是茶园茶铺,学校里的学生有很多家里有茶园茶铺,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学生参与家庭种植,到家长茶铺进行冲泡、品赏等活动,将学习活动引入家庭引入基地。深入生产第一线与茶乡制茶能手一起制茶,一起探讨,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制茶,提高茶叶品质。同时聘请家长中的种茶能手进入课堂给我们讲解种茶、茶苗的繁育、幼苗管理、采摘、病虫害防治、越冬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问题。

  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队伍,直接关系我国美术行业教学的发展。其职业素养,成为每年为美术行业输送学生的关键。茶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之间存在相互交融的关系。利用茶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的互通性,将茶文化的元素融入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中,实现职业技能的应用性创新。

  美术专业人才,承担着中国美术教育的未来,因为其专业的素质、职业的能力,对美术专业学生的教学起着不能替代的作用。其职业培养,就是作为美术教育人士,所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简言之就是提升其本身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后者决定了专业人才对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驾驭能力。例如:有的美术教师,其本身的专业素质不过关,对绘画的基本功掌握距离教学要求相差甚远。一方面,在教授学生相关的绘画技巧内容时,不能具备比学生更高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当学生问及绘画相关的问题和知识点时,该教师也不能提供准确的答案。这不仅耽误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会使学生失去对美术的兴趣。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队伍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也就不能称之为美术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所以,加强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是教育学界应当重视的问题。在很多地区已经将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作为美术教师职业的上岗必备条件之一和职业发展方向。

  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内容,主要涉及其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美术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方法、职业道德的培养等等。在美术专业知识方面,这是其能成为专业人才的基础,具体可以包括对点、线、面等造型因素的应用,对素描、油画、中国传统画的基础掌握,对印象派、抽象派,以及人物画、风景画的基本了解等。在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中,作为专业人才,应当有区别于一般普通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何使学生快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技巧。在美术教育的职业道德中,除了具备普通教师应该有的师德,还应当树立起让学生产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喜爱,决心在美术的道路上走下去的远大目标,将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发扬光大。

  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应当建立在灵活性和自觉性的基础上,具备系统的培养体系。所谓灵活性和自觉性,就是指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必须有美术专业天赋,对美术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敏感,先天基础好;其次,就是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具备对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汲取和钻研的精神,后天知道努力。系统的培养体系是对专业人才,开展职业培养的规范和升级。应当有对美术专业教学技巧的专门化培养,包括直接培养和实践化培养方法。对职业道德的培养遵循先有师德,然后才是人才技术的顺序,以专门化的教育方式如模拟教育等实施职业培养。例如:在河北的高校中,对于美术教师的上岗要求就是必须经过事先的职业培养,具备一定的专业教学素质以后才能开展美术教育活动,保证了美术的授课质量。

  茶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很久。茶文化中有很多与中国美术可以相容和共通。2.1茶文化思想的精髓中国的茶文化思想有很多涵盖。例如:对茶叶质量的追求,人们除了精益求精之外,还对茶叶的口感、色泽和营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茶文化的思想之一就是对于生活品质的不懈追求。现代实例和医学能够证明,茶叶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元素,而这些有益成分是从大自然中天然获取的,并非人为合成。茶文化的思想之二,就是对于健康和天然的追求。人们从饮茶的过程中提取出了很多艺术化的产物,例如:茶艺表演、茶道、饮茶环境的背景音乐和装饰品等,艺术化的演变使得茶文化与传统思想的结合,以及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综合来看,茶文化思想的精髓,就是人们从自然中获取健康、获取哲学、获取真理的过程,衍生出了与艺术的结合。这就为美术艺术与茶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契机。

  茶叶中本身就含有许多美术的融合元素。茶叶本身的外形就具备一定的艺术形象,茶叶的枝叶外形、嫩绿的色泽等,带给人一种生机和生命力的情感。因此,茶叶在许多绘画和影视等可视化作品中,经常以一种代表生机和希望的植物来出现,背后也承载着类似的寓意。另外,茶文化的形象内涵也能作为中国美术的艺术特点来加以应用。茶文化讲究柔和、和谐的饮茶文化气息,这在中国美术作品中,对于笔法、结构等方面也有相通之处。例如:在美术雕塑作品中,作者将雕塑作品以一种灵动、柔和的方式来呈现,不重视雕塑的细节处理,更多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与茶文化讲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

  茶文化对人的文化渗透作用,加之其与中国美术教育的共通性,使其在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中有特殊的效果。虽然茶文化可能在直接提高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能力方面作用有限,但是其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抽象的教育内涵却有深远的作用。例如:茶文化中平和、自然的内涵元素,要求教授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在具体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以智慧的、平和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掌握。而如果以简单、粗暴的教学方法,体现不出茶文化的思想精髓,也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茶文化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有许多可融之处。但是要注意融入的途径的方式。

  茶文化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职业培养的教学素质融合,主要体现在茶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对美术基础知识的融合。例如:河北地区生产茶叶的地方,茶文化浓郁,茶艺等艺术表现形式历史悠久且声名远播。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如果需要对某项美术艺术技艺熟知,就必须从亲身体验这项技艺开始,作为美术教育专业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对茶叶形象、茶艺表演等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运用,应该深入当地茶叶种植生产的地区进行了解,亲身感受茶文化带来的艺术文化熏陶,在感同身受之后,才有可能对茶文化中的艺术元素进行了解和体会。掌握了全方位的艺术知识和艺术素养,才算是具备了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养。

  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往往不把饮茶作为主要内容,而是常当作配角出现。人们在会客、交谈、聊天甚至是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品茶。茶叶中的清香和营养,都是在无声无息中被人们所感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正是中国美术教育需要的。河北地区风景秀丽,学校在开设美术户外教育课程时经常将学生带至户外,让学生们亲身感受自然之美,从而发掘出对美术课程的灵感。而如果只是让学生们在教室内接受抽象和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学,则属于知识的灌输,与对美术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相比,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因为学生们的感受不深刻,即使当场能够记住一些理论知识,但是过后也会很快忘记,教育效果不佳。

  茶文化中的营养元素,是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文化体验。这对于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培养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课程的教育还停留在辅助课程的地位,还在扮演着调节学生们学习生活的角色,而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大部分美术教育教师,都是将基本的绘画技能教给学生,再由学生们自由发挥,然后便没有了下文,这并不利于中国美术教育的长久发展。茶文化带来的职业道德,要求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将发展中国美术后备力量作为己任,激发出更多人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在课堂上能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一部分学生真正从美术中找到了快乐,甚至成为今后的发展和从业方向,这便是对中国美术业的最大贡献。

  茶文化被所赋予的丰富内涵,使其与中国美术教育具有了更多的相通之处。从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为例,可以将这些共通之处作为茶文化融入职业培养的着力点。茶文化本身的艺术形象、茶文化的内涵等,可以在美术教育专业人才职业培养中成为促进点。以茶演绎出来的艺术形象能够进一步提高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素养,以茶文化精神完善教学方法,以茶文化内涵提升美术教育的职业道德。

  [1]余佳友.把生活请进美术课堂———茶文化与美术课堂的融合[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0):89-90.

  [2]苏昕.以本土文化传承教育为主轴的校外美术课程探索———以《广州茶文化》美术综合实践课程为例[J].科学中国人,2014(3):99-100.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茶文化开始进入外国人的视野。要想更好地传播茶文化,我们需要对茶文化英语进行规范。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言语交际原则的基本主张理路,然后具体分析了言语交际原则对于茶文化英语交际的基本启示,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言语交际原则下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方案提出了几点建议。言语交际原则的基本主张理路在于它讲究交际上的合作原则、交际上的礼貌原则、交际上的情境性原则等内容。言语交际原则对于茶文化英语交际的基本启示在于两点:一是茶文化英语的创新和发展要深刻扎根于茶文化体系中;二是茶文化英语的创新和发展要服从于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言语交际原则下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方案选择可以尝试语言顺应导向的翻译策略、互文性导向的翻译策略等内容。

  言语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形式,是跨文化交际最为感性的一种符号体系,是传达文化价值内涵、理念体系的一种交往实践。按照人的交往理性类型来看,跨文化交际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非言语交际方式,比如肢体语言、眼神、体距行为等;二是语言交际方式,即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语言对话实现交际目的的交际方式。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精华部分,集中性地体现着我国传统社会的生活智慧、价值理念和交往法则等,即便是在当前这个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德育功能、全球跨文化交际功能。自唐朝陆羽所著《茶经》诞生以来,我国茶文化正式实现了从“非语言交际”向“语言交际”的转变,也可以说是从一种生活习惯发展到了一种正式的书面理论体系,至此我国茶文化真正得以形成。基于“言语交际”的原则,作为一种“话语权表达”的方式,加强对我国茶文化的英译创新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当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新媒体沟通技术、跨国文化交际的频繁性等的发展,我国茶文化英语的系统性创新在言语交际原则下可以获得全新的发展思路。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基本方式,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交流的本质特点之一。现代语言学家认为,言语交际尤其是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为了确保交往的成功,交往的各方需要遵循几个重要的原则:

  1959年霍斯菲尔德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的中介,只是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必备要件而存在的,也就是说“语言交际”只是一种符号性的交际方式,代表的只是交际的“意向表达”这样一个初始环节。从更为深层次的角度来讲,跨文化交际包含的是容括价值理念、行为立场、语言表达转换等在内的一个系统性工程,并不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学家们认为,跨文化交际存在着一些“危险区域”,而这些危险区域是单纯的言语交际所无法克服的,这些危险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语言差异、非言语行为误解以及不正确的社会语言学态度即文化感知、文化定势、评估倾向与高度焦虑症”。因此,在言语交际下,要采取“用合适的语言讲出合适的道理,达到合适的目的”这样一种合作的原则进行交际。

  我国茶文化素来讲究“尊礼重道”,一方面将茶文化的交往层面的实践作为一种礼制的延续和实践载体,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贯彻着儒家思想讲究的“和谐”、“包容”、“尊重”等价值关怀。语言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实际上就是一种“和文化”的延伸,是一种尊重对方、收获赞赏、文明礼仪延伸的过程。在这方面,我们常见的礼貌原则的表现有换位思考原则、尊重分歧原则、鼓励个性原则、和而不同原则、同情原则、话语权表达平等原则等。

  20世纪中叶以后,在语言学的基本范式中,处于相对主导地位的范式是“认知语言学”,它区别于传统的“客观语言学”最为本质的特点就是认为语言是一种人的主观认识的产物,是人的理性、思维逻辑和行为的具体展现。但是由于在不同的交往共同体中人的主观认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语言本身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交际符号体系,而是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地域性、情境性。或者用认知语言学的话来讲,语言交际需要将“隐喻”充分地纳入到交际中去,此处的“隐喻”指的是“从一个认知域或概念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这就是一种语言交际的情境性原则。

  在世界范围内真正能够谈到系统性、理论性、生活性阐释和实践“茶文化”的国家只有中国。现代文化结构主义认为,茶文化是一个至少包括了“精神层茶文化”、“制度层茶文化”、“行为层茶文化”和“物质层茶文化”的生态体系。在这种范畴下“茶文化英语”实际上就是一种系统地关于茶文化层次交际的体系,它既是一种表层的可观可感的文化符号体系,又是一种交往着的、实践着的动态符号体系,还是一种深层次的价值哲学符号体系。言语交际原则对于当前的茶文化英语交际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

  尽管在文化层次结构上,茶文化英语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更加偏向于“行为层文化”这种类型,但是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行为文化深层次上是受制于价值哲学、制度文化等内容的。因此,如果想要通过茶文化英语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让外国人对于中国茶文化产生一种系统化的认知思维,并且能够洞穿那种传统的中国古典审美意象代表的美感,就必须在宏观的视野上和理论基础上提供一种茶文化的知识体系,这就是一种“情境文化”或者说“隐喻”。

  根据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茶文化英语的开展不是中华茶文化单向传播、灌输的过程,而是一种对话、合作的过程。一方面茶文化在中西文明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需要用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方式开展跨文化对话;另一方面,纯粹从语言表达、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在将汉字翻译为英语的过程中,需要遵循语言的语法规律和表达规律,提供一种“语言顺应”的思路,让西方受众可以用符合他们的认知逻辑和阅读习惯、交际目的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实际上归结起来就是要确保我们的茶文化英语要服从于交际的目的,这种目的包括商务营销、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博览会等。

  言语交际不是简单的语言翻译,而是借助于语言的翻译实现更高级别的交际目的。因此,茶文化英语的翻译也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的游戏,而是渗透着背景性知识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内容的一种复杂性实践。基于上文所做的言语交际原则的基本主张之分析,茶文化英语在新的形势下可以尝试以下翻译策略:

  茶文化英语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是“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展开来讲就是用英语的逻辑、英语的语法、英语的表达习惯、英语的词汇搭配习惯、西方人的阅读习惯等翻译好中国的茶文化体系。对此,在语法的选择上我们可以更多地尝试“被动句”,因为西方人在关于认知特定的科学知识、文化体系时更多地习惯用客观的、中立的、被动的、拟人化的语法结构来表达。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时态问题,在翻译茶学典籍时,通常采用一般现在时或现在完成时。例如,“饮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活动,而茶具是构成中国茶文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这句话,我们就可以将其翻译为“TeadrinkinghasbeenamaterialaswellasamentalactivityinChineseculturaltradition,andtheteasetisamajorcomponentofChineseteaculture”。

  在翻译学中,“互文性”代表了一种背景性知识、情境性元素的深刻植入,是一种知识脉络在语言上的延伸,可以帮助受众尽可能全面地加深对茶文化交际的认知效果。例如,我们现在茶文化中所有的茶道技艺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茶经》、《续茶经》等经典的茶学著作,这些典故性的知识互相之间存在着“引用”或“被引用”的关联,这就是一种互文性。因此,在当前我们创新茶文化英语表达方面,尽管可以存在大量的新型衍生词汇,但是在知识的体系上要遵循互文性的翻译策略,综合采用诸如“增译法”的策略等开展翻译。“通过拓宽信道容量的方法增加对文化背景的解释性信息可以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和领悟”。例如,在关于茶文化与阴阳五行等学说的翻译中,西方受众并不明白“何为阴阳五行”,这就需要我们增加和补充这方面的内容,让他们明白茶文化究竟是如何贯彻着自然平衡、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的。毕竟言语交际原则在本质上受不同的交流主体的主观认知、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影响,这一点对于改善我们的茶文化英语交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王蒙,陈炼,宋露茜.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商务英语隐喻词块汉译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128-130.

  [3]肖小月,彭华.非语言交际下的中英茶文化对比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3(3):346-348.

  随着世界茶叶贸易的发展和茶叶外贸活动的增多,茶叶专业对外英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茶叶专业急需一大批专业英语对外人才。茶叶专业英语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一系列茶叶常用英文知识,还要能掌握常用的英文对外交流语言和词汇,更要听说读写样样俱全,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很好展示国家形象。

  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培养具有多方面能力的茶叶对外英语人才,首先是阅读对外英文文献的能力,对外英语人才要能够熟练的翻译茶叶英文文献;其次是书写文献和论文的能力,这对茶学专业秘书的培养至关重要;最后是对外交流能力,茶学专业的对外交流需要掌握一般性的英文交流术语,便于商业谈判和文件的签订。茶叶专业对外贸易涉及到对外贸易各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商务英语、生物英语、医学英语、科技英语和营销英语等。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茶叶专业英语针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服务对象;(2)茶叶专业英语针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服务内容和任务要求;(3)茶叶专业英语词汇,根据不同行业的常用英语和句法,有不同的专用句式和词汇,也有着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方式;(4)茶叶专业英语的对外使用上,无论是从语法单词和句式的复杂性,还是谈判和交易的灵活性,都大大的难于普通英语教学。《茶叶专业英语》主要任务是运用英文的词汇语法和句式,进行茶叶专业的教学。通过茶叶专业英语知识、语法和句式的讲授,让同学们掌握茶叶专业英语词汇,能够看懂茶叶英文资料和文献,并能进行简单的茶叶专业英文交流,最终能够书写茶叶专业英文论文和进行茶叶专业英文资料的统计整理。这不仅仅要求茶叶专业英文授课教师能够顺利的完成相关课程,也需要教师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引入和时展有密切联系的茶叶专业对外英语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书写茶叶专业英语论文,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茶叶专业的教学,不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网络的构建,更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最重要的是联系实际,讲解和目前行业择业就业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行业要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国茶叶产量提高依赖于茶叶科技的发展,茶叶科技的发展又为茶叶教育提供相关教学资金。近年来茶叶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培养大批的茶叶专业对外英语人才,他们具有优秀的英文文献阅读和书写能力,也有着良好的对外英文表达能力,为我国对外茶叶贸易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茶叶专业既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教学专业,也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改进的新型教学专业。茶叶专业融合农业专业、工业专业、商贸专业、医学专业和英文专业等多个学科的专业内容,对各个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发展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连续多年保持10%的发展势头。茶叶商业贸易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沿海地区的茶叶贸易在全球市场上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强劲的竞争力。因此茶叶专业对外英语人才缺少,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最主要的短柄之一。茶叶专业对外英语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相关人才有着专业的茶叶知识和对外英语知识,也要能够了解用人单位专业发展需求。根据自我所学专业和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进行有效调整,最大限度发挥自身实力,创造可观的企业经济效益,并在对外贸易的谈判和协议签订中熟练进行交流,提升企业形象。

  茶叶专业英语有很多不同的方向,和不同方面的课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茶树病虫防治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史与茶文化、茶叶审评与检验、制茶工程与茶叶机械和茶叶营养与保健等等。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一般选用国家编写教材和学校自助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国家指定教材主要为学生专业知识打基础,自编教材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学生能力编写。教学内容也不仅限于教材和课本,通过目前行业热点的深度挖掘,找到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学生能力培养。通过教材结合课外知识讲解,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发言提出问题和课外口语锻炼,书写锻炼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能力。专业的研究不仅仅要紧跟行业潮流,还要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国际茶业对外英语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要提倡学生阅读相关茶叶英文期刊和杂志,探讨国际前沿茶叶英语问题,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力,掌握最新茶叶科研成果。

  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英语老师旧的教学思想。讲授的内容仍旧老套,毫无新意。这样不仅制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使教师思想和教学内容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使教学目标和企业要求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移,取得的教学效果很差。茶叶英语的教学和其他专业的教学一样,都要做到活学活用,不仅要以教材内容和教师教授为主要授课方式,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求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材与课外知识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交流。只有交流互动,才能加快信息传播和知识传递,才能紧跟时代前沿技术和行业发展要求,才能使教学内部达到弄懂弄会、活学活用的目标。教学不仅要培养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同时也要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讲授不能仅限于教材的内容讲解,更要深挖教材内容的具体含义,教材和现实关联的密切程度以及教材对行业职业的指导意义;教学方式要多元化。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发展为次要目标进行教学。教学方式可以运用课件讲解、实物介绍、学生讲解和学生自主讨论、网络讲解和网络作业任务布置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掌握专业的茶叶英语知识,通过课外的反复练习和企业实地的操作演练,达到企业岗位职业要求。

  教学活动是围绕教材进行展开和规划,目前茶叶英语教学活动展开是依据国家规定的《茶叶英语》为主要教材,茶叶英语教材内容涉及英语专业的知识较多,与茶叶专业相关的内容较少,因此对茶叶专业英语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的宗旨为:在茶叶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进行相关英语知识的学习,过多的茶叶英语内容讲授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所以茶叶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成为茶叶主页英语学习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应该结合市场相关专业的发展情况,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以及对外交流英语口语要求等等,进行专业教材的选取工作。教材编写首先要注重格式、语言的规范化;其次根据茶叶英语专业的教学方向和知识特征,进行教材的选择。同时要综合多本教材和期刊来编写茶叶英语专业教材,尽量做到结构合理,内容合理和教学方式的合理。结构合理指的是教材编写的整体框架和课程的整体要求符合,能够反映当前茶叶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内容合理指的是教学的内容要足够的全面和具体,涉及的知识面要广,细节突出主次分明,能够完整的讲授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合理指的是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要能够把握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的重难点,重点进行讲解。结合茶叶专业英语领域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两方面内容,进行茶叶英语的教学。综合以上多方面的教材编写要求,我们编写出新的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课本《茶叶英语》,《茶叶英语》将基本茶叶英语知识、课外茶叶英语拓展、对外茶叶英语研究和企业茶叶英语专业职位要求几方面结合起来,具有注重基础和实际操作,紧扣时展特征,反映当前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优点,是不可多得的优秀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课本。

  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具有以下改革:改变以成绩作为主要考核结果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出勤率、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等的考核,期末成绩只作为学习考核的参考条件之一。考核的目的不在于对比学生成绩好坏,而在于让学生发现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成绩;也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和课外努力完成老师和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就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学效果考核方式有以下几种: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堂作业完成情况、课外预习复习情况、实地实践操作情况、销售演讲和期末成绩考核情况。只有多方面考核,才能给予学生公平公正的评价。

  通过对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中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改革,基本建构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体系。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不仅要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仅要掌握基本茶叶专业基础知识,还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茶叶课题的书写以及对外茶叶商贸的交流。学生的自学应该成为茶叶专业英语学习的主要方式,老师提供相关的资料和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完成自学,使其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

  [2]李昱霏.我国中庸思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109-110

  基金项目: 1.研究生“茶文化学”重点课程建设(2014YZ0005);2.2015年云南省高层次特殊支持计划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项目(云教高〔2015〕58号);3.2015年“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项目(发改委〔2014〕1782)

  “茶文化学”是云南农业大学针对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主要介绍茶学基础、冲泡技艺、茶与养生、茶与文学、茶与宗教、茶与少数民族、茶与人生等相关知识,教学重点与难点集中在如何将抽象的文化知识通过合适的载体表现出来,并提升学生对于茶史、茶文、茶艺、茶道等各种茶文化美的感知与鉴赏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人类进入了一个由微博、微信、微课、微小说等组成的“微时代”。其中,“微电影”作为一种将人类情感与数字化展示集于一身的“微型新媒介”,应用于“茶文化学”的教学环节中,对于巩固与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热爱茶文化,丰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等都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微电影是在新媒体环境下诞生的一种崭新的媒介形式,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多元化主题,具体而言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1]。

  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体现了一种深深根植于“草根”阶层的平民文化[2]。其一,微电影的放映方式和播放时间灵活,适用于移动终端播放;其二,其成本易于把控,学生等无薪一族也具备拍摄条件;其三,微电影易于控制拍摄时间,在学生繁忙充实的学习生活中,可以作为一种理想便利的创作休闲方式。

  从当代青年学生的特征来看,“微电影”亦十分适宜应用于教学[3],尤其是茶文化学教学。其一,热爱茶的青年学生具有表现自我风采的积极心理,微电影能够作为展现丰富茶文化元素的载体;其二,可以给学习茶文化的研究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契机,通过亲摄微电影能够使学生深入感受茶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其三,学习“茶文化学”的研究生对微电影等流行新鲜事物接受程度高,能够更好地提升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根据茶文化教学内容,同学们可以自拟主题,自编自导,充分发挥多学科知识与茶学的交融。同时,还可以结合当代高校青年学生的性格特征,拓展茶文化空间和茶文化元素。所以,在“茶文化学”课程中引入微电影的教学方式是一项创造性的教学改革。

  将微电影应用于研究生“茶文化学”课程教学的方式很多,主要的理论依据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建构主义[3],主要从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探索了课堂微电影展示与课下微电影制作的教学方式,即通过将茶文化学理论知识融汇于微电影视频内容之中,并分配3~5名学生为一小组进行微电影拍摄,从而,首次将微电影这一媒介成功应用于研究生茶文化教学。

  从理论学习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向学生传授有关茶文化的基本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一方面可以采用课堂板书、放映PPT等传统教学手段;另一方面,放映一些能够反映茶文化精髓的优秀微电影作品。其中,一部分来自于网络资源,如,《一片树叶的故事》中国外茶叶传播的历史、茶与人生的感悟等微视频片段;另一部分来自自制作品,包括自制调饮茶、不同茶类冲泡、少数民族茶礼茶俗演绎等微视频,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和参与感。每次微电影放映结束以后,老师与学生都会围绕视频涉及的茶学知识进行热烈的课堂讨论,思想亦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碰撞与升华。

  在“茶文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课堂上放映蕴含茶文化精髓的微电影,课下制作紧密结合茶文化的微视频这种方式,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将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生活的积极性。从实践操作的角度出发,我们向学生布置了制作茶叶微电影的任务,作为学业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3~5名学生组成团队,制作一部时长不超过15分钟的微电影作品,内容丰富而富有创意。完成后,我们将以学生们制作的微电影为内容,举办一堂微电影赏析课,并由老师和学生进行现场点评和集体打分,分享不同小组拍摄的作品,共同见证同学们学习茶文化学的成果。同学们的作品结合茶道、茶艺充分展示了茶之美、器之美、水之美、艺之美、景之美、席之美、人之美。通过微电影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达到了将茶文化课堂中枯燥的理论知识付诸生动实践的目的。

  在“茶文化学”课程中大力弘扬微电影教学,具有十分深刻而普遍的意义。在理论传授方面,将微电影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板书和PPT教学形式相比,后者偏向于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静态内容,而前者却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人人参与趣味创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在操作实践方面,微电影制作需要组建团队,涉及剧本创作、选景、拍摄、剪辑与合成处理,通过制作微电影,可以增强和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其今后应对工作中的复杂挑战奠定了基础。

  三年来,通过不断的应用和完善,微电影教学创新了高等学校茶学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我校“茶文化学”的教学效果。

  第一,微电影将“茶文化学”的相关知识直观展示,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微电影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茶艺茶道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微电影有利于学生以沟通、学习、实践和创新为主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培养他们欣赏茶文化之美的情操亦大有裨益。

  第三,微电影增强了学习兴趣,它记录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宣传了茶学学科的特色,并且增添了对于将茶文化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乐趣,有益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培育与深化[4]。

  总之,微电影是研究生“茶文化学”创新性教学的尝试,是研究生“茶文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我校研究生茶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将微电影应用于研究生茶学教学,有利于促进研究生重新认识自身价值,规划未来的人生;有利于弘扬以茶文化为精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热爱茶文化、懂得生活美”的新一代茶人。

  [1] 黄志伟. 探讨微电影创作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能力的培养[J]. 科技信息,2013(16):187.

  [2] 杨晓林. 微电影的特征、分类及传播[J]. 民族艺术研究,2015(02):18-27.

  1、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旅游文化第四章旅游人文文化的第三节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掌握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旅游实践工作,有很好地指导作用。

  2、学生分析:我校旅游专业大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旅游学概论》和《中国旅游地理》等相关旅游基础方面的知识,并且有在相关旅游酒店已有实际对客服务包括为客人提供茶水服务的工作经验和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饮茶的经验,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本堂课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

  1、知识与能力:掌握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重点掌握茶行为文化中茶的制作工艺和心态文化中茶艺和茶道的精髓和内涵;培养学生辨析我国茶叶主要类型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体验我国茶文化内涵的能力;提高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游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内容讲解、图片展示和相关视频播放讲解相关知识,再结合课外任务布置,用任务引领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茶文化的详细了解和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热爱旅业的情感;通过对茶艺和茶道精神的领会,培养学生追求饮茶之人“廉、美、和、静”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本堂课的教学是帮助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联系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饮茶实践活动和对客的茶水服务体验,由一个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人的‘开门七件事’是什么吗?”导入本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饮茶在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功能和地位,并在此过程中向同学们讲解我国种茶和饮茶的历史;用PPT课件辅助讲解茶文化的四个组成部分,包括茶的种类、制作工艺、等。用一段VCD录像展示我国传统的茶艺表演,通过课堂讨论和中外对比的形式突破本堂课教学的难点:茶艺、茶道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中间穿国主要名茶及饮茶名人的历史典故、趣闻故事,加深同学们对茶文化的理解和印象。最后,布置同学自发结成学习小组参观台州市主要的茶楼,茶商店,在实践中体验我国茶文化的魅力!

  1、布置学生收集跟茶有关的物品,包括各类茶叶、茶具及与茶有关的资料、图片。

  同学回答后,总结“对,这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另外我国古代文人也有七件宝,是‘琴棋书画诗酒茶’。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对一般百姓生活,还是读书的文人,有一样东西都是少不了的,那就是‘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茶有关的文化知识”

  教师活动:引用古代经典有关茶的记录,讲述我国茶的历史,茶的功能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还知道哪些有关茶的记录,功能还有哪些。 主要内容:

  1、茶的历史:战国时的《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并记述了茶的药效和作用,“荼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可提高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的分辨率,并能利尿,消除支气管及胆管痉挛)

  教师活动: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述茶文化的四个组成部分,其内容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茶文化的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制度文化:从古到今,行政管理阶层都对茶叶的生产、加工、贸易、消费,有明确的标准和律条

  行为文化:茶叶生产和应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通常是以茶礼、茶服、茶艺的形式表现出来

  心态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应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在品茶所追求的意境,所油然而生的联想,对人生价值深层次的顿悟,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礼仪和韵味,以及反映茶叶加工、品饮情趣的文艺作品等,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教师活动:结合茶的图片,讲解主要茶的类型,其制作工艺区别,名茶代表。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浙江省有哪些名茶?

  1、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龙井)、烘青绿茶(黄山毛峰)、蒸青绿茶(恩施玉露)和晒清绿茶(滇绿)。

  2、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

  3、乌龙茶 :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青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它既有绿茶的鲜爽,又有红茶的浓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

  4、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是藏、蒙、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

  教师活动:用VCD播放我国传统茶艺表演,总结茶艺表演的顺序,讲解茶艺、茶道的内涵

  学生活动:观赏茶艺表演的VCD,体验茶文化的魅力,思考并回答茶艺与茶道之间的联系

  茶道:以茶为载体的生活礼仪,是陶冶心情的一种方式,是以沏茶、赏茶、饮茶等美心修德传承礼节的和美仪式。

  教师活动:用PPT介绍其他与茶有关的文化,包括喜爱饮茶的名人、对联、诗歌

  布置同学自发结成学习小组参观台州市主要的茶楼,茶商店,在实践中继续体验我国茶文化的魅力!

  二十一世纪以来,人文精神被摆在了大学体育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位置上。对人文精神的强调反映了现代体育教育所追求的和谐性———大学体育教育不仅仅是身体技能的锻炼,更是其他知识教育、审美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顺利进行的基础与前提。而对于大学体育教育的人文精神最好的诠释一定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语有云:“行事如饮茶。”将中国人对茶文化的喜爱与理解放大到了个体整个的社会化行为中。同样的,深深渗透在中国人生活日常中的茶文化思想也一样可以对大学体育教育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为此,首先应该明确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依此对照茶文化思想的目标指向。

  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大学体育教学的实际目标。从大学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不同层次,可以将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大学体育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是身体机制已经得到较成熟发展的大学生,他们需要的是关于身体维护与健康锻炼的基本体育知识和基础体育技能,如“体育锻炼前身体的准备状态”以及“基本的篮球运动技能”等……双基目标针对的是每一位身体机能正常的大学生,属于大学体育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在双基目标得以实现之后,教师可以为学有余力且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更高一级的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体育运动方面有独特智能的学生,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当每个学生的基础体育教育目标得到了重视,高校整体的竞技体育水平才有可能得到提高。这是大学体育教育的又一重教学目标。

  如果说双基目标是可以通过量化的结果得到测评的大学体育教学目标,那么身心目标的特点则在于内隐性与潜在性。实际上正如世界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从中可以体会体育教育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隐藏关系。展开来说,大学阶段正是个体自我人格成长、自我理想建立的关键时期,而体育教育可以为个体带来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来自于不懈拼搏的体育精神,来自于愈战愈勇的体育意志,更来自坚守梦想的体育信仰,这种促进可以通过学生个人对某种体育运动的喜爱与坚持得到发挥,或者甚至通过学生个人对某种体育活动的旁观与体验就能得到很好的激发。为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大学体育教育是“细微处见精神”,它在有形或无形中对学生的人格、性格、能力发展发挥着重要价值。

  自著名哲学家兼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和谐教育的概念,体育教育与其他各方面教育的紧密联系就不断得到强化与重视。近代,哲学家马克思又提出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概念,马克思将体育教育视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国更将“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本质内涵提出。然而,早在上个世界同志就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又言:“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其意指:一个人健康有力的身体是道德与智慧生长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加以支撑,可以得出:在进行知识学习时,学生的大脑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其需要身体提供良好的机能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全面发展目标离不开体育教育。

  茶文化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茶文化思想的回归与应用体现了现代教育对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视,这是中国国力迅速增长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必须要学习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缩小了说,一个国家的大学体育教育要想得到源源不断的发展也必须学会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吸取力量。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长久的饮茶历史。中华民族又是一个善于从自然风物中寻取精神支持的民族,这决定了中国人对茶的态度,这也是茶文化思想诞生的重要原因。从某种层面上,茶文化思想是一种禅意的哲学思想,其讲求怡、清、和、真四个要素。其中“怡”代表了饮茶时的一种放松的心态,可谓“怡然自得”;“清”则是对所饮之茶品质的要求,茶水的品质即是茶的“精气神”,因此宜清宜净,这样饮茶之人才能保持内心的清净;“和”是对饮茶氛围的把握,无论是一人饮茶还是众人饮茶,和谐的气氛都会增强饮茶的体验,带来心灵的和煦;最后是“真”,“真”是对饮茶之人的要求,只有饮茶之人真心体会饮茶之道,茶文化思想的面纱才会为其揭起。总的来说,茶文化思想的四字箴言分别是对饮茶心态、所饮之茶、饮茶气氛与饮茶之人的要求,从这些充满精神理念气息的要求中可以发掘茶文化思想与大学体育教育的结合点。

  身心目标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将其划分为两个层次,“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正如茶文化思想将茶“强身健体”的价值作为“怡情养性”的前提。展开来说,常饮茶能强身健体,这是人们饮茶的初心,这也是大学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如果饮茶有害于健康,那么茶文化思想绝不会得到倡导,同理,体育锻炼也要适应个体的身体机能,不能超出身体可承受的强度。但是饮茶又绝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茶文化思想将人们饮茶的初心进一步引发为茶道之“怡”即修身、怡情、养性,人们以茶悟道,从而怡然自乐,得到人生境界的升华,提高自身生活的质量;对于大学体育教育也要“看其本质”,不能只将体育教育视作身体锻炼的技能训练,而将其进一步指向个体生活质量的提高,意在使个体得到放松与平和的心境,正面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

  考虑到人格发展是大学学习阶段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大学体育教育又有义务承担起个体身心发展的教育目标,那么大学体育教育的活动任务之一便是通过集体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在火热的体育运动的氛围中帮助个体塑造社会人格。茶之“清”即是个体社会人格发展的具体方向。一个人应该像一杯清茶一样爽直不阿,而讲求公正、公平、公开原则的体育运动比赛最能锻炼一个人爽直不阿的品质。以“茶如清露”的茶文化思想指导集体体育运动的开展,有益于让体育学习成为一种清静的人格体验。

  中国人乐于以茶交友,以茶待客,因此茶文化思想中最能体现包容和谐之心。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口号响彻中华,在体育运动赛事中对“友谊第一”的追求是中国体育教育精神最本质的展现。因此茶文化思想之“和”与体育教育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再对茶之“和谐包容”做进一步的理解,其意指一种全面和谐发展的平衡。这种思想可以指导着大学体育教育摆脱“副科”、“不重要的科目”之类的误区,成为学生其他方面能力发展的良好基础与前提;也可以指导着大学体育教育与其他全面发展教育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所谓“真茶真水,真情真意,真善真美”,茶文化思想对于饮茶之人的品质也有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仅出于对茶文化思想的尊重,更是因为只有真诚之人才能对茶文化思想怀有真挚之心,也因此只有真诚之人才能体味茶文化思想的真谛。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大学体育教育,尤其适用于大学体育学习初级阶段中基本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学习。双基目标是所有体育教育目标中唯一一个基础性的要求全体大学生必须加以学习掌握的任务目标,其容不得弄虚作假。只有用心做好“双基”知识技能的学习,才有进一步领会大学体育教育精粹的可能。

  正如上文论述的,茶文化思想的目标指向与大学体育教育目标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将茶文化思想具体运用于大学体育教育之中,从而产生双向的呼应,指导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众所周知,现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十分丰富,完全能够满足不同个体的体育运动兴趣和需要。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而体育项目的选择正如个人饮茶,冷暖自知。首先一定要确保体育项目与自己的身体状况相适宜,其次要明确自己对这一体育项目的喜好程度与关注点。展开来说,正如不同的茶水,有的适合体热的人,有的适合胃寒的人;而不同的人又有的关注茶水的香味,有的关注茶水的汤色。只有适合自己的、真正为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才能成为个体长久的坚持,对个体的身心成长发挥稳定的积极效果。

  是茶文化思想中最中心的部分,品茶中需要品茶之人求真,求清,求怡,即是带有爱茶之真心,追求内心之清静,获得心境之怡和。这是茶文化思想中“怡、清、和、真”中的三字,也与大学体育教育的三大目标指向相一致。那么,在具体的大学体育教育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大多限于课堂,而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坚持却必须有所拓展,使其渗透在个体日常的运动锻炼之中。日常锻炼应该怀有对体育运动的真心,正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所说“身体是个人的圣殿”,必须带着这样的“真心”才能让日常锻炼发挥实效;日常锻炼还应该追求“清静”,在平淡之中予以一日又一日的坚守;在“真心”与“清静”的双重支撑下,最终个体会从日常锻炼中收获一个“怡和”的心境。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转型,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素质修养。《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因此,中职语文教学是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教学。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技术型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也为语文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做出了相应的要求。本文以学习茶艺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尝试跨学科教学,以大语文教学观为导向,以校本教材中茶诗、茶散文为主要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阅读、体验、感悟,培养学生对文学,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德)舒尔茨指出,跨学科教学就是以一个学科为中心,在这个学科中选择一个中心题目,围绕这个中心题目,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展开对所指向的共同题目进行加工和设计教学。它的意义在于使得各学科得以交叉成一个知识点,促使多门学科在教学中融会贯通。

  本文以校本教材《茶》为教学内容,对其中的茶诗歌、茶散文的语文教学进行探讨。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茶诗散文的理解与运用,同时也形成一个知识辐射圈,加强对茶艺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让学生真正领悟茶文化的精华。

  学生在进行茶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进行着茶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其中茶诗和茶散文可以说是茶文化中的精髓,而在诗歌散文的教学中,诵读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通过创设意境,指引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诗歌散文的情感与内涵。

  创设意境,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字中的抽象画面,也可以通过音乐来使学生进入相应的情境。例如在讲授散文《天下第一香――茉莉花》时,教师通过放映茉莉花茶的图片或视频,播放《茉莉花》的歌曲,创设出“茶农采茶乐在其中”的意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置身于飘香的茶园中,并通过朗读课文及茉莉花的古诗,更深地入境,从而激发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达到更好的赏析效果。朗诵时,如果能加入适当的背景音乐,不仅能够提升诗歌散文的内涵,也更容易展现出作者的情感与作品的意境。值得注意的是,音返难窈退卸恋挠锏饔锲等都要充分流露出作品原有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对作品的情感“原汁原味”地还原。

  王国维的“意境说”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情”与“景”的关系,他指出,景多无限,情也说不尽,“境界”本质上是“情”与“景”两个元素构成的。“情”与“景”的结合体现了作者精神活动的结果。二者的多样化的对立统一,便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可以说,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对于茶艺课堂上茶诗散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利用“再现意境”作为纽带,把茶艺课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对茶诗、散文典型形象的再塑造上,从而使学生触“景”生情,自主体验作品情感。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散文诗歌中,写景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让学生理解景物所烘托的氛围,景物所渲染的意境目的何在。例如教学唐代元稹的《一言至七言茶诗》: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该诗点明了茶叶的品质,人们饮茶的习惯和茶叶的作用。诗人咏茶起句点题,茶的意象成为我们的切入点,“境中有象”,E星体育官网意境因象而产生意趣。学生在对茶的基础知识的了解中,很快就明白了“茶”意象的意义,诗中诗人所表达的淡泊明净、追求自然的心态,则可以借助古典音乐《高山流水》的配乐加以引导,这就将音乐、诗歌和个人感知相结合,从而感受到“晨前”“夜后”“洗尽”的景物描绘,皆是诗人情感的体现。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感,意境的烘托就尤为重要,茶艺演示则成了烘托意境的重要形式,把学生代入这样的氛围里面,让他们在优雅恬静的茶艺演示活动中去思考,去咀嚼,去体味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我们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跨学科语文教学,并把意境运用到教学中,利用意境,把茶艺、音乐、诗歌散文交织在一起,使语文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让语文学习“活”起来,较充分地调动了中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快乐学习、热爱学习,陶醉在美和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杜惠洁.德国跨学科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

  [7]李本昶.中职语文教学要极力拓展语文的外延[J].科学大众,2013.

  中国茶文化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丰富其内容有着不可小觑的价值。把茶文化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更能引导他们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更好地发掘茶文化在职业教育传承中的价值,就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和特点,摒弃那种老套的传播和教学方式,如此才能让中国茶文化更好地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去。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注重技术和操作性技能,往往会忽略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理论知识的培养。而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则以其丰富的知识内涵、悠久的历史、高雅的审美、深邃的思想闻名于世。把茶文化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可以说好处多多,一方面能够丰富和优化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培育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要想更好地把茶文化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就要结合当代学生接受信息的喜好和方式,转变思想、创新手段,充分利用好网络传播的优势和特点。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贡献了众多急需的专业人才,在促进经济发展上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有着诸多不足和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办学层次较低,纵观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校,基本上都停留在大专和中专等层面,罕有专门独立设立的高职本科高校,这就让我国的职业教育无论在办学条件、硬件设施、师资水平和生源素质上都与一些普通本科学校有较大的差距。而较低的层次,一方面会让社会产生一些误解,觉得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另一方面更会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潜意识里产生一些自卑心理。从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职业教育十分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但是在科技和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需要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而当前职业教育办学层次较低的现状,从长远来看,必然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二是职业教育过分注重对操作性技能的培育,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理论知识的培育。从实际来看,职业学校的学生求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学得一门技术,以后能够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工作。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过于注重操作性技能的培训,认为会操作会动手就可以,却很少去关注这些操作背后的理论知识和原理规律,这就让职业教育培训出来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只知道动手不知道举一反三和创新提升,这样的教育很难教育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级人才。另外,也由于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很多学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相关的文科课程少之又少,这就致使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从而影响他们在职业生涯的后续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差和缺陷呢?稍加分析不难发现,一是由于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原因。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普遍存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大意就是优秀的人才会选择仕途或是其它体面的工作。在很多国人眼中,技术和技能是“雕虫小技”,是考不上大学迫不得已才去学习的专业。二是当今社会就业压力的原因。众所周知,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很大,很多本科生毕业后都不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更不用说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了。正是这激烈的竞争,就使得很多高校不得不把重心放在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上,无暇去加强文化课程和人文素养的培训。如此一来,这种急功近利的就业观念就变成一种短视的教育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职业教育的片面性和功利性。

  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茶文化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和优化学生们的知识机构。前文中我们谈到当前职业教育过于注重对技能的培训,却忽略了对学生知识文化的教育,而茶文化所具有的知识性正好可以弥补职业教育的这一缺陷。我国茶文化一方面包含着很多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比如说我国不同区域的茶类、不同历史时期的茶具、不同民族的饮茶环境营造等。可以说,这些物质上的文化可以极大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能够让学生们了解和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譬如说在对瓷器茶具和陶制茶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就能够清楚我国茶具乃至其它生活工具的生产工艺演变历程和古代人民的审美情趣变化。这只是茶文化的一个小小的知识点,其它诸如茶叶分类、泡茶工序、茶艺茶礼、茶歌茶舞、炒茶方法等知识,对学生拓展视野,丰富和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大有裨益。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能够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层次。在这一点上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讨论,第一是茶文化所蕴含的“礼、和、真、静”的内涵,能够让职业学校的学生们心态平和,懂得尊重他人,以礼待人、和善处世。第二就是茶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精神教化作用。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我国的茶文化从一种单一的饮品上升到一种艺术和文化后,又结合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升华到了一种哲学的范畴。“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这是茶文化哲学的追求所在。入于儒,指的是以儒家所追求的“入世思想”来激励自己,追求的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理想。这种思想对于职业教育来说非常重要,能够让学生们在学得技术的基础上,再树立起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生而努力奋斗的精神。而假如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茶文化中那种“出于道”的道家思想则可以引导这些学生淡泊明志,用更乐观和积极的态度看待得与失,从而更好地调整心态,从头再来。茶文化的礼仪和艺术性能够培养学生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足够的人文素养,这就导致他们在审美上很容易出现一些偏差,比如说以审丑为趣,以搞怪为乐,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嗤之以鼻,却对那些糟粕和低俗的文化乐此不疲。尤其是在当前泥沙俱下的互联网世界里,充斥着很多低俗庸俗的内容,倘若长期沉浸在其中,必然会对职业学校的这些学生的审美产生不可小觑的负面作用。而我国的茶文化蕴含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比如说在茶事活动中就特别讲究环境之美、茶具之美、茶水之美、茶艺之美等等,这种传承千余年而不衰的艺术和美学,不仅能让这些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得到一种艺术上的享受,更能够在不经意之间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

  茶文化网络传播能够更加适应当前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阅读及接受方式。随着互联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当今人们在知识的获得和信息的阅读上面,与过去相比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过去人们习惯于从报纸、书刊和电视等传统平台上被动地获得知识和信息,但是现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兴媒介的普及,让人们逐渐习惯于随时随地去主动地索取信息。而在内容上也适应了“短平快”的传播模式。作为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而言,则更适应这种新型的阅读和信息接受方式。由此而言,在职业教育中传播茶文化,就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方式,一是能够提高传播的精确性,让学生们更加及时准确地接收到茶文化的各种知识,二是能够提高传播的有效性和知识转化率,网络传播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对茶文化更加感兴趣,会主动去了解和学习,进而让茶文化真正入心入脑。茶文化的网络传播更加海量和快捷方便。一是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时效性强。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传播能够实现实时更新和同步传播。举例来说,倘若用报纸来传播茶文化,那么其传播的周期长至一个星期,最短也要一天时间,而网络传播则可以缩短到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二是传播信息容量大,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空间,这就决定其在信息储存上海量的特点,在信息传播中基本上不用考虑空间大小的问题。仍以报纸为例,倘若我们用报纸来传播茶文化,那么必然会受到版面的限制,一个带有照片的版面,其文字最多也不过六七千字,而如果用网络去传播茶文化,则不受这方面的限制,几千字、几万字、十几万字都可以。茶文化的网络传播在形式上可以更加丰富多样。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媒体性,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传播。如果加以对比,报纸只能传播静态的文字和照片,电视只能传播动态的视频和声音,而网络传播则将这些功能集为一体,既能传播静态的内容,又能传播动态的影像声音。同时网络传播还有很强的互动性,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介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线性的传播,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被动接受的劣势。而网络传播可以让传播主体和受众群体之间随时转换角色,受众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并且可以让信息接受者主动去选择内容,或者和互联网进行互动交流,大大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趣味性和针对性。

  第一,要建立和推广职业学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公共号。个人推广这些账号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学校来说有着很好的优势,那就是学生们有了解学校动态和权威信息的需求,所以只要稍加推广,便能让这些官方账号的信息传递给广大的学生。由是言之,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就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并利用这些平台去传播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历史、典故、知识等,从而勾起学生们了解茶文化的兴趣,使其对我国的茶文化有一个基本的大概的了解。第二,要摒弃那种老套的传播语言。网络传播方式只是外壳,是工具,最重要的还是要改变传播的内容。由此而言,要用网络来传播茶文化,就要改变过去那种死板的官方宣教语言,改变那种高高在上的教育态度,要学会利用让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语言新内容,把茶文化变得更加新颖,更加接地气。第三,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互联网资源。用网络的方式来传播茶文化,除了要学校自己创造内容外,更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现有的丰富资源。一方面,要整理网络上与茶文化有关的优质资源,通过网络公开课或者线下视频授课的方式来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茶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互联网+茶文化”的特色社团活动。从现实看,很多职业学校由于没有足够的硬件支撑,所以在开展社团活动时很容易受到场地、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在开展活动时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问题都能凭借互联网所具有的共享、交流等优势得以解决。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调研或者是一些虚拟实验,可以与其它高校的社团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分享各自的经。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