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
中国人的饮茶习惯源远流长,茶文化早已渗透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之中,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被公众广泛认同[1]。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之中引入茶文化,促使教师形成优秀的品德素养,以此来影响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和谐、民族、开放的校园文化。
网络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各种外国思潮涌入国门,对职业学校教师造成严重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致使教师受到腐蚀,教师道德品质也会使学生受到影响。当前部分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教育与培养缺失,没能按时开展教师素质培养教育,使职业学校教师道德素质与教学质量堪忧,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落实,影响了职业教育发展进程。
2.1传统茶文化美学功能。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功能不容小觑,一方面,茶用品极具中国古典之美,茶壶、茶杯、茶碗、茶瓢、茶笼、茶刀、茶托等用具,其造型、颜色、制作工艺、光影效果、结构等特征均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美学特征,带给人美的感受[2]。另一方面,茶艺表演的美更具艺术性与美学特点,自唐朝茶艺文化萌芽以来,经过宋、明、清三代的发展,至今茶艺文化体系逐渐完善,除了茶道本身的美感之外,茶艺还吸收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诸如文学、舞蹈、音乐、香道等等,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中国传统茶艺文化。尤其是工夫茶艺术作为中国古典茶艺,其人文性水平较高,是我国茶道文化的集大成者。传统茶文化美学功能在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的作用,通过美学功能培养教师的文化素养,从而改善当前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培养中的问题,形成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培养体系,利用传统茶文化博大、深远的美学特点实施教师人文素养培养。2.2传统茶文化德育功能。德育功能是传统茶文化最为重要的功能,一方面,茶文化是我国传统礼仪的体现,在茶艺过程中,礼仪十分重要,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特点,能够培养职业学校教师的道德素养及人文精神,使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3]。另一方面,茶文化中先苦后甜的思想是传统文化人生真谛之一,在人生之中,经历挫折与困苦之后的成功更具价值。职业学校教师通过茶文化教育后,能够感受到人生如茶的至高境界,以自身生活及工作经验印证先苦后甜思想,从而转变以往追求享乐、金钱的个人主义想法,认识到拼搏与奋斗是人生中的重要组成。同时,茶叶具有质朴、自然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文人价值的首要体现,也是茶德文化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遵循自然之道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进而帮助职业学校教师形成良好的道德体系。
3.1通过传统茶文化提高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质量。我国传统茶文化具有包容性及延伸性的特征,茶文化与不同事物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形式,诸如,茶文化与对联相结合形成茶联;茶文化与绘画相结合星恒茶画;茶文化与文学相结合形成茶书等等[4]。因此,在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过程中,应加深传统茶文化在教师培养中的体现,提升职业学校教师的包容性,根据不同学科及领域的知识、教学特征,结合教师特长与优势,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教学方式,从而完善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质量。另外,采用传统茶文化提升职业学校教师教学技能培养,借助茶文化的包容性及延伸性,将先进的教学技术与经验引入职业学校之中,根据当前国家对职业学校教学要求,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培养体系,采用讲座、分享会、公开课等形式,使职业学校教师能够逐步提升其教学水平。3.2通过传统茶文化改善职业学校教师文化素养。除了教学技能与经验之外,职业学校教师的文化素养培养尤为关键,茶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元素,当前也成为庞大的文化体系,其中涵盖各个层面的知识与素养,通过传统茶文化来改善职业学校教师文化素养,以此凸显职业学校文化底蕴,从而转变以往职业学校教学及管理中的问题[5]。同时,众所周知,传统茶文化具有极高的灵活性,这一特征应体现在职业学校教师文化素养培养之中,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师培养策略,找寻适合职业学校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培养模式,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充分融入到教师文化素质培养之中,有效提升教师综合水平。另外,茶文化具有知识性,以茶文化丰富职业学校教师业余生活,开展各种具有知识性及娱乐性的教师茶文化比赛,进而升华教师文化生活,使其充分了解茶文化这一人类文明。3.3通过传统茶文化构建职业学校教师道德体系。传统茶文化以“德”为中心,形成康、乐、甘、香、和、清、敬、美的茶文化八德,茶德概念从我国唐代即初步形成,当前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均十分盛行[6]。在教师道德体系建设中,职业学校应加强对茶德的理解与感悟,形成具有职业学院特点的教师道德体系,以茶德带动师德,进而培养职业学校教师道德素养。同时职业学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从思想层面提升教师个人品德修养,并通过茶德多角度阐述道德对于人的重要性。另外,《饮茶十德》中介绍,茶除了能够滋养人的身体之外,还能够完善饮茶人的道德品质,并使饮茶人认识到和敬待人的重要性,通过将茶文化与职业学校教师道德培养相结合,利用茶文化完善教师道德修养,从而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对教师道德素养加以培养,同时也有助于职业学校学生道德教育。3.4通过传统茶文化凸显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效果。教育是一个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与保障,教学改革是当前职业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将传统茶文化融入到教学改革之中,凸显茶文化的开放性,将教师纳入到教学改革之中,并提高教师在教改中的权重,促使教师主动参与到教改中,对教师提出的合理建议予以采纳,以提升教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另外,传统茶文化发展至今,具有极高的时代性,目前我国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品质飞速发展,使茶文化随之发展,茶文化的内涵与形式不断变迁与创新,形成了新时期的茶文化,其功能性、价值性、国际性水平不断攀升。鉴于此,在教改过程中应充分借鉴茶文化时代性与创新性特征,根据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将专业领域中先进的技术与理论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以实现职业学校教学创新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传统茶文化是我国古典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优秀道德品质培养手段,通过借鉴茶文化、引入茶文化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培养,转变当前教师管理及教学中的问题,形成具备职业学习自身特点的素质培养体系,帮助教师形成优秀的个人道德素养,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1]尹春.传统茶文化在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7,(12):420-420.
[2]严利人,林晓文,杨双旭.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专业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创新与传承示范专业点[J].中国茶叶,2016,(8):26-26.
[3]石义林.茶文化对医学院校教师文化素质的提升[J].福建茶叶,2017,39(9):215-216.
[4]杨颖.从中国茶文化的角度看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教育[J].福建茶叶,2016,38(5):295-296.
[5]吴鹏.中华传统茶文化在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与思想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7,39(8):189-190.
茶,作为饮料的一种,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普洱亦如此。回归理性,进入大众消费市场,是普洱行业长久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下,品牌将是普洱企业市场制胜的最大武器。
六大茶山,一个可谓“年轻”的普洱品牌,正是凭借强大品牌力在业界掀起了一股“人文普洱”的品牌旋风,品牌之花在市场角逐中得以完美绽放。
2011年3月,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阮殿蓉女士及公司领导班子造访我们公司,就六大茶山品牌整体规划事宜进行沟通。
继服务中茶后,我们又服务普洱品牌六大茶山,我们决心尽最大努力创造普洱茶行业的经典品牌。又一场品牌策划的战斗已然打响
相对于中茶、大益等品牌,六大茶山可谓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普洱茶品牌。公司成立于2002年,近十年发展,“年轻”的六大茶山成绩斐然:在凤庆、勐海、宜良等云南茶叶主产地建有现代化茶厂,年生产能力9000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设有一百余家经营部,拥有一定的经销渠道资源;品牌在业界及云南、广东等市场具有一定的认知度与较好的口碑。
然而,此时的六大茶山却站在了一个发展转型的重要关口:在单一的经销运营模式之下,品牌尚没有真正进入大众消费市场,还停留在“经销商品牌”阶段,大众消费者对六大茶山品牌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品牌进一步发展面临瓶颈。为谋求品牌进一步突破,六大茶山领导层决心实行品牌战略转型:从“经销商品牌”向“大众消费品牌”转变;从“区域品牌”向“全国性品牌”跨越。这场战略转型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六大茶山品牌突破的成败。而这也正是六大茶山经过慎重考量并选择最终决定与我们合作的背景。
无论是从“经销商品牌”向“大众消费品牌”转变还是从“区域品牌”向“全国性品牌”跨越,“品牌力”是决定六大茶山能否成功实现战略转型的核心关键。只有具备强势品牌力,才能对大众消费市场形成品牌拉动,才能支撑六大茶山从区域市场向全国市场扩张。那么,六大茶山品牌是什么样的现状?离强势品牌力还有多大差距?
通过在深入市场研究基础上的品牌营销诊断,我们总结出六大茶山品牌的“盈与亏”——品牌认知:业内认知度高,消费认知度弱;阮总个人认知度高,六大茶山品牌认知度弱;品牌气质:传统化有余,个性化不足;品牌价值:内敛化有余,显性化不足;品牌主张:大众化有余,专属化不足;六大茶山品牌现状呈现出消费认知度弱、品牌认知度弱、品牌价值隐性、品牌主张大众的诸多问题,虽然六大茶山在业界有一定的品牌地位,但离强势品牌力还有很大的差距。
消灭差距,强势提升六大茶山品牌力、品牌价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也是决定六大茶山能够成功实现战略转型的核心关键。
品牌核心价值构建是从战略的角度,解决如何与目标受众沟通,以传递清晰的品牌内涵、产品利益点,促进品牌价值提升及市场销售的问题。
一个层面,构建六大茶山品牌独特气质与个性,用品牌价值观打动消费者,使其产生价值认同;
一个层面,提炼六大茶山产品和核心卖点,形成强大产品力,给消费者以购买理由。
我们要解决的第一课题就是六大茶山的品牌气质,如何在消费者心智中,圈出属于六大茶山的地盘。品牌独特气质是品牌个性、品牌性格的一种综合体现,独特鲜明的品牌气质能够迅速占领消费心智,在消费心智中留下深刻印记。而普洱行业知名品牌,都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品牌独特气质,如中茶“领袖、老大”;大益“历史、权威”;龙润“工艺、创新”;七彩云南“民族、特色”等。
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课题就是六大茶山的产品卖点。产品卖点是消费者购买产品最直接的理由,只有基于产品自身优势所提炼出强大的物质卖点,才能形成强大的产品力。对于普洱茶而言,产品可以说的卖点有太多,竞争品牌已经说的也太多,那么六大茶山的产品差异化卖点是什么?
解决以上两大课题,品牌独特气质与产品卖点相结合,全面构建六大茶山品牌价值,六大茶山品牌力才能得以彰显。
“三位一体”的思考方法:从品类洞察、消费者洞察、品牌资源三方面探寻六大茶山品牌专属气质。
品类洞察——与其他茶种相较而言,普洱体现出“悠久历史”、“茶马古道”、“民族色彩”、“越陈越香”的品类特征,这些特征体现出普洱品类深厚的“文化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普洱的本质属性:“散发文化的味道”;
消费洞察——通过对消费者深入研究,我们发现普洱消费三大动因:典藏价值、饮用价值和社交价值,而这三大消费价值对应的品牌价值则是“经典传承”、“消费关怀”与“品味特征”。
基于对品类属性及消费洞察,项目组认为,六大茶山品牌气质如果能够充分体现普洱品类的本质属性及消费价值,无疑将彰显出强大品牌力!
而这种品牌与品类、消费价值的对接点是不能虚构、生造的,而是基于对品牌资源的深入挖掘基础上的提炼,那么,六大茶山品牌自身是否具备这样可挖掘的品牌基因呢?
随即,我们对六大茶山品牌资源再一次进行了盘点、分析。通过品牌资源洞察,我们发现六大茶山企业一个很大的闪光点:文化。这种“文化”的体现一方面是来自于六大茶山长期坚持的“质量决定成败,文化决定未来”的企业理念;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领导人的独特气质。六大茶山董事长阮殿蓉长期致力普洱茶文化的探索研究,并出版了多本普洱专著,是典型的“文化型、学者型”企业领导人。
六大茶山这种鲜明的“文化”特色,是区别于其他品牌的优势品牌基因。而既体现普洱“文化气息”品类属性,又能彰显品牌“经典传承”、“消费关怀”与“品味特征”的品牌价值,我们认为更恰当的对接点应该是:“人文”!
事实上,六大茶山“人文气质”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从品牌形象、产品品质、企业公关活动等方面的全方位体现。而“人文气质”与业内品牌形成差异化区隔,形成了专属于六大茶山的品牌个性与气质。
原料、产地等已被业内品牌所共享,无法作为核心区隔,只能作为辅助利益;先进工艺也已被其他品牌已经先入为主;色、香、味等消费者无法显性化感知;更多的针对自饮消费,无法统领普洱“礼”、“藏”等消费价值
实际上,六大茶山产品品质一直获得业界和消费者一致好评,有着良好的口碑。通过我们对六大茶山生产环节的深入了解,发现六大茶山之所以产品品质在业内独树一帜的关键因素除了精选普洱原产地优质原料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百年俊昌号”的祖传配方、工艺。
俊昌号,1922年创办于云南产茶第一大县凤庆县鲁史镇,创始人骆英才;骆英才是鲁史上第一个开始制茶的人,在他的推动下,鲁史在上世纪30~40年代形成了发展茶叶的高潮,其“俊昌号”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而六大茶山董事长阮殿蓉是骆英才的外孙媳妇,作为俊昌号传人,她在研究普洱茶的过程中继承祖传的普洱茶拼配方法,并将之与现代生产工艺相结合,成就六大茶山普洱的优良品质。近百年传统工艺、古方拼配,这不仅是六大茶山所独占的宝贵资源,更是六大茶山优良品质最好的诠释。
基于精神层面的品牌气质及物质层面的产品利益点的清晰界定,六大茶山品牌价值版图清晰构建:
在品牌定位及核心价值明确的基础上,我们提炼出六大茶山品牌口号:百年古方,人文普洱。
与此同时,依据“人文普洱”这一核心,我们创意设计了六大茶山品牌主形象、产品包装形象、专卖店形象、展会形象,全面实现六大茶山品牌核心价值落地执行。
摘要:茶文化与体育文化本来关系不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文化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比如,体育赛事中指定茶品,体育人以茶会友、加强交流等。笔者认为,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融合不应该停留在这些比较浅显的物质活动中,而是应该深入挖掘茶文化元素,促进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共同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本文深入分析了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特点及两者的共性,并且探讨了如何将茶文化融入体育文化教育中,以期为我国体育文化教育事业提供有益的指导。
现如今,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健康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推崇,各地区的健身会所、健身房等健身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校对体育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逐渐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学校的体育教育,还是社会上的体育锻炼,都以学习体育技能、强身健体为目的,很少关注和学习体育文化。通过茶文化的融入,不仅有助于打造浓厚的体育文化学习氛围,还可以赋予体育文化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促使体育技能的传授和体育文化的传承双向发展。
我国茶文化不仅讲究外在的礼仪章法,更具有浓厚的思想文化底蕴。与英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茶文化相比,我国茶文化具有独特的个性,这些个性是在长期演变和发展的历程中形成的独特标志。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另外,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又具有不同的区域特色,符合当地的人文特点和自然环境特征。因而,我国茶文化才能根植于区域文化中,与国人心理因素融合,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
虽然茶文化有着区域特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区域特性已经融合共生成一种文化元素,有着广阔的群众基础。比如,城市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茶室,各种各样的茶艺表演、比赛,各行业企业定期举行的茶话会等等,借助茶文化促进交流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的一种思想共识。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茶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理念。但是,由于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人生阅历不同,其参与茶文化活动中获得的感悟和体验也各不相同,这体现了茶文化的个体性特征。
在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体育教育逐渐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化。尽管我国的体育文化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不难发现我国体育文化是以儒家推崇的“和谐”理念为底蕴的,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
聚合性的形成遵循“兴趣———文化——参与”的发展规律。简单来讲,即某一群体人基于共同的兴趣,自愿走到一起,共同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并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引领和熏陶下,自觉、资源参与这种文化活动。以当今社会广泛流行的一个名词“驴友”为例,一群有着户外徒步旅行兴趣的人基于绿色健身和亲近大自然的共同目标,自发组织到一起,结伴旅游,这就是体育文化的聚合性效应。
每一个国家的国民都具有一定的相同和趋同心理,所构建的文化也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这是民族趋同性使然。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篮球文化展现了美国文化和美国人的价值取向,其他国家无法复制。同样,中国国足饱受关注,是因为国足关乎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在这一民族心理的聚合作用下,中国国足形成了强大的命运共同体,并肩作战,荣辱与共。
国外体育专业领域的人士一直诟病我国体育事业,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国民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太过于严肃,不懂得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随着健康理念的发展,我国新一代的体育爱好者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国体育文化的愉悦性逐步彰显。
通过对茶文化和体育文化各自特点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两者存在很多的共性。我国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一直保持着“文体不分家”。“文”指的是文化,“体”指的是承载文化的载体或者表现形式。比如,中国的采茶舞、狮子舞、龙舟比赛都是文体结合的典范。以下内容秉着文体互利共生的观点,总结了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共性: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国民心理的形成都脱离不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儒释道三家文化是精髓和核心。尽管三家文化理念各不相同,但都极为推崇“和谐”的价值观念。自古以来,我国各种文体活动在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中,一直延续着这一理念。现代体育文化中的“竞合”精神,茶文化中追求的“和”的境界都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价值观念。这一观念是中国国民共同的心理特征。
体育文化和茶文化活动属于群体性的活动和娱乐形式,参与门槛不高,只要有时间和空间,便可以自由组织。对于体育文化活动参与者,重点不在于体育资源的多少,而在于参与者的兴趣。对于茶文化活动参与者,关注的不是茶叶的品质,而是追求品茗的过程享受。
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各不相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文化。比如,土家人喜欢摔跤,苗族人喜欢舞狮子,赛龙舟是中国南方地区传统节日活动之一。这些活动既属于体育活动,又充满了浓重的文化色彩,而且彰显出原生态的地域色彩。
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一静一动,看似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文化领域,实则有着十分玄妙的内在联系。两者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观念。但是,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功效与作用并不是“自主发挥”的,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深入剖析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融合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茶文化根植到体育文化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体验和感悟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文化精髓。
目前,学校的体育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体育文化的缺失。社会以及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大力推进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2015年长安渭水大学举办的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活动,浙江普洱茶协会开设的《茶道与体育之道》等都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联系。但总体而言,大部分高校在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建设方面,比较滞后。笔者认为,应该把茶文化纳入体育文化教育体系中,在体育专业开设茶文化课程,重点讲茶道、茶艺以及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之间的联系。通过讲解茶道,引导学生从茶故事中领悟为人处世之道,知礼仪、懂规矩,和谐与人相处、与己相处,追求宁静致远的境界,这样学生在这个浮躁的物欲世界,便能找到一片心灵栖息之所,涤荡心灵尘垢。通过茶艺讲解,让学生学会辨茶、认水、识器、观史和知人,做一个有修养、有见识的人。通过讲解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联系,让学生明白运动过后饮茶的好处以及不同茶叶种类的健康功效。比如,绿茶可以降血脂、降血压,红茶可以利尿排便,花茶可排毒泻火,令人神清气爽。这样不同体质的人运动过后便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以及健康状况选择不同的茶品,补充水分、释放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不一定局限在教学课堂上,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外活动,传播茶文化,让学生领悟茶道和体育之道的共通之处。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校的各种体育兴趣组与茶文化协会加强交流,让两种文化互相碰撞,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茶话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体育项目或体育事例展开讨论,达到以茶会友、以茶交流的目的。总之,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形式是开放性的,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集思广益,拓宽和丰富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渠道,加强二者的融合。在茶文化的支撑和启示作用下,可以赋予体育文化更深刻的内涵,更丰富的内容,从而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另外,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又具有不同的区域特色,符合当地的人文特点和自然环境特征。随着健康理念的普及与发展,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越来越受重视,甚至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大量社会实践证明,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能够发挥出最佳整合效益,让参与者在健身娱乐的同时,受到茶文化和体育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道德观念。因此,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茶文化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体育教育中,使体育文化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体育活动更具内涵和趣味性。
[1]刘荷芳.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390.
[2]温江祥.体育教学的特征与传统茶文化的关联[J].福建茶叶,2016(7):174.
[3]王迎胜.高校体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略探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13.
[4]纪岩.茶理论与实践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5(6):177-178.
[5]张彦斌,郭娇.“茶道”融入体育精神———以足球运动为例[J].福建茶叶,2016(2):191-192.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国际性等特点,确实是博大精深,意蕴深厚,留给我们后人无穷的财富,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
[1]金珍淑.关于陆羽《茶经》中饮茶观点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湖南茶种丰富,2011年调查显示,湖南茶叶种植面积149.2万亩,绿茶产量55698吨,红茶产量17240吨,乌龙茶产量600吨,黑茶产量31922吨,黄茶产量26吨,产值共计426000万元。湘茶独具多茶类互补的优势。绿茶稳定发展,黑茶、黄茶等特色茶高速成长,有机茶叶形成批量,在国际竞争中凸显优势。湖南年产黑茶占全国产量的60%。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黑茶作为保健茶广受人们喜爱。湖南茶叶拥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君山、怡清源、金井;7个中国著名商标:猴王、东峰、湘益、古洞春、沩山、干发、兰岭。从目前有代表性的湖南茶叶产品的营销战略来看,大部分以茶文化作为市场定位的依据,例如君山黄茶因文成公主当年把其当作嫁妆而作为依据,主打“皇家文化”牌,包装以皇家宫殿,黄袍的颜色为主要内容来凸显黄茶的独特气质;安化黑茶依托茶马古道为文化背景凸显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悠久的茶文化固然可以为茶叶增添特色,但这并不足以成为茶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茶叶营销主要还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明确市场定位,满足特定消费人群的需求才是稳固市场地位的根本。
消费者由于体质,生活习惯,消费理念的不同而具有较大差异性,如何引导消费者识别湖南茶叶,并培养其成为自己的忠实的消费者群,这是提高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这就需要湖南茶叶在消费者心里树立一个独特的市场形象和地位,实施STP战略,具体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湖南茶叶以文化为依托来定位自己的产品,存在一定的不足,不同的茶产品具有不同的功效,给消费者带来的核心利益是不相同的,茶叶即使种类相同,其产地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特色,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土质、温湿度、日照、土壤、气候、灌溉水质等条件的差异,在色泽、香味、口感等方面仍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都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的形成,湖南拥有红茶、黄茶、绿茶、黑茶,茶种丰富,加上湖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即使是同种茶系的茶叶也是有别于其他省份的同类茶叶。同时,影响消费者的茶叶消费需求因素还包括生活方式,追求的不同利益。湖南茶叶市场细分时应该结合产品本身的差异和消费需求的差异,充分调研,选择消费者年龄,生活方式,所追求利益等为主要的细分标准,细分茶叶行业,找准自己的市场地位,树立独特的市场形象,获得稳中有升的顾客占有率。
茶叶市场竞争比较激烈,要面对同行业产品的竞争,面对替代产品例如咖啡、饮料等产品的冲击,还有这些年国外品牌对国内茶叶市场的争夺也很厉害,例如联合利华的立顿,日本的三得利等产品。联合利华的立顿红茶品牌08年在中国的销售额是230亿元人民币,几乎是中国所有茶企年销量总和的三分之二。立顿公司营销重点在需求,根据需求进行定位,牢固树立自己的市场地位。湖南茶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彰显产品特色,以产品特色来定位。例如湖南桃源的大叶茶是全世界纬度最高的大叶茶,整个内含营养物的配比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桃源大叶在全世界茶叶资源中是一朵奇葩。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优异的特性,以此为原料精制出的大叶红茶,其外形、香气、口感、营养价值都远远高出其他的红茶。保靖黄金茶源于距今400多年古老、特异、珍稀的地方野生茶树品种资源,保靖黄金绿茶具有“三高一适中”和“四绝”的特色,即氨基酸、水浸出物、叶绿素含量高、茶多酚含量适中以及香、绿、爽、醇,被誉为“中国最好的绿茶”,保靖黄金茶红茶,具有“香、甜、鲜、醇”的品质特点,兼有“花香、果香、蜜香、薯香”,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小叶种红茶”。名望黑茶渠江薄片,源于秦、兴于唐、盛于宋,被视为黑茶中最古老尊贵的茶品。湖南茶叶产品本身具有差异性特色是其进行定位的基础和依据,定位于产品特色,消费者需求和产品特色相结合开发多样化的产品,满足特定消费者人群的需求,打造核心竞争力。
陶瓷茶器是饮茶过程中的重要器具,追求良好陶瓷茶具的应用,不仅是茶文化深层次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整个饮茶过程日益成熟的客观表现。当然,对陶瓷茶具的应用追求不断深化,不仅在于对整个茶具外在表现有着更高期待,同时也希望整个陶瓷茶器的设计标准有更高提升。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核,也是经过几千年发展对我国社会发展状况最全面的浓缩和概括。因此,随着当前人们对陶瓷茶器审美设计要求不断提升,应用传统文化理念的价值与作用就更加必要。
我国是有着成熟文明体系的文化大国,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积淀的传统文化理念。尽管我国曾经在近代遭受西方国家的侵略,但是我国文化并没有出现断裂现象,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始终传承的文化体系。通过对传统文化理念进行深层次分析,可以看到其具体内涵主要指的是:通过长期发展演变所形成的能够集中反映我国民族特点和特色的民族文化内容,可以说我国传统文化就是对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进行集中汇总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我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结合道家、法家等诸多学派思想的体系化融合,同时在近代,也体系化融入了西方文化的具体内容形态。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无论是传统的诗词歌赋,还是各种艺术体系,甚至是价值理念,实际上都是传统文化理念影响下的具体产物。想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认知和全面有效传承,就必须对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特征进行有效认知。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全面影响,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行全面认知。传统文化理念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传统文化理念具有世代相传的基本特征,尽管我国在近代历史上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同时受西方文化冲击较大,但是从根本实质上看,我国传统文化整体变化不大。因此,可以说我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乘的,因此认知传统文化理念极具传承价值。其次,我国传统文化理念极具民族特色,从本质上看,我国传统文化理念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理念,而这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理念都不一样。此外,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经过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所形成的,因此研究我国现在的传统文化理念就是对整个中华文明的成熟认知。最后,我国传统文化理念内容丰富,体系全面,系统完善。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不仅包含了对个人正确价值理念的约定,同时也对人与自然相传、自我行为规范等等多项内容有着成熟约定。不仅如此,整个传统文化理念中,还包含着具体的设计理念和内涵。可以说,陶瓷茶器设计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元素之一。无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性,还是其内涵全面性,都决定了我们当前在开展任何一项工作时,都必须全面体系化应用传统文化。
陶瓷茶器是饮茶的重要器具,对与整个茶文化来说,陶瓷茶器实际上就是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有着悠久成为的陶瓷文化,从先秦时期到现在,陶瓷茶具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正是基于茶器在饮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饮茶,还是品茶过程,使用茶具的具体状况都有着重要影响。而陶瓷茶器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其应有的实用性,同时也必须对其文化内涵的融入进行有效关注。陶瓷茶器包含陶器茶器和瓷器茶器。整个陶瓷茶器实际上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在我国茶文化应用不断成熟的今天,茶器与饮茶相匹配、相融合,可以说整个茶文化体系完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帮助。我国最早的茶器是陶器茶具,而在瓷器技术应用日益成熟之后,瓷器茶器就逐渐成为茶器主流。通过对瓷器茶具进行全面分类,其整体可以划分为:白瓷、黑瓷和青瓷茶具等。随着制瓷技术发展应用不断成熟,如今彩瓷技术应用容易广泛,而彩瓷茶器也有着完善应用。当然,人们在饮茶理念应用不断成熟过程中,紫砂茶具作为陶器茶具的重要应用类型,其使用范围也日益广泛。实际上,陶瓷茶器的设计应用过程,也是传统茶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人们饮茶理念不断成熟的今天,整个陶瓷茶器在设计过程中,其不仅对自身茶具质量有着较高期待,同时其对茶具的造型、纹理、装饰乃至材料和色彩搭配等等,都有着极高期待。
我国有着成熟的陶瓷制作技术和陶瓷文化,同时也有着成熟的茶文化。而陶瓷茶器作为两种文化的结合点,可以说其中浓缩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而随着人们饮茶活动不断成熟,对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陶瓷茶器也进行了不断优化设计,尤其是其中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茶习惯以及自身审美理念和时代精神等等,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应用,其形成了极为成熟的文化体系。因此,其不仅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继承,同时也是我们认知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当前,随着人们对饮茶健康、养生价值认识日益成熟,如今人们对茶器的应用已经从单一物质上的使用实效发展为对茶具艺术内涵的深层次探索。而正是饮茶方式、饮茶风格和茶文化理念不断发展,对整个陶瓷茶器审美设计有着更高期待。当然,陶瓷茶器设计过程中,其首先需要与人们的饮茶方式以及整个陶瓷技术体系化融合。不同饮茶方式,其使用的陶瓷茶器是不同的,瓷器茶具代替陶器茶具,就是人们饮茶方式变化影响的结果。当然,这也与整个陶瓷生产技术不断提升有重要关联。目前随着人们现代生活方式应用不断成熟,其对使用的陶瓷茶器有着更高期待。因此,其具体审美过程,必须完善融入时代变化的重要特点。陶瓷茶器审美设计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融入,不仅是茶器本身的造型,还是其装饰方法的具体应用,乃至整个茶器的构造,都需要有完善展现相应文化内涵。当前人们饮茶需求日趋理性,在人们整个饮茶过程中,不仅对茶叶品质有着较高期待,同时对饮茶器具也有着更高要求。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不仅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内核,同时也是当前我们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充分注重融入的内容。实际上,我国传统文化理念是一种文化态度,也是一种成熟的文化观,通过对传统文化理念的内涵和实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传统文化是对我国社会环境和发展历史有着更为直观全面认知的重要内容。对于陶瓷茶器审美设计来说,想既要符合时代需求,又能发挥其茶文化传承的基础作用,就需要体系化结合传统文化理念内涵,具体开展陶瓷茶具审美设计工作。在陶瓷茶器设计过程中,需要首先考虑茶器的地域性文化特点。事实上,地域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我国茶文化体系完善,具体到每个地区,也有着相对独立的地域茶茶文化内容。因此,将地域文化融入到陶瓷茶器生产设计过程中,能够给予整个茶具更具体、更形象的文化内涵和理念。结合人们对陶瓷茶器的具体要求,在进行茶器审美设计过程时,应该注重从造型形态审美、装饰设计审美、使用选材审美以及文化元素审美等多个角度切入。通过对整个茶器的各个细节进行细致化结合,从而实现陶瓷茶器设计目的。陶瓷茶具作为重要的饮茶器具,在人们饮茶需求日益成熟的今天,不仅对其实际应用有较高期待,同时对茶具的造型和整体美感也有着实质性的要求。因此,在我国传统文化理念指导下开展茶具设计工作,需要我们立足传统文化特点和内涵,结合传统文化的包容特性,充分注重满足茶器设计的审美特性和时代特点。将我国传统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器的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满足茶器的实用性需求,同时也需要从审美内涵角度考虑整个茶器设计方法和思路。此外,目前陶瓷茶器在设计过程中,对以下内容也提出了新的更高期待。其主要指的是茶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茶器色彩的有效选择,以及整个茶器形态的具体构造,其期待整个茶器形态更具活力、点线面要合理搭配、应用。而在材料的使用上,人们十分注重其具体使用感,因此要在材料应用基础上,合理选择素材。当然,最重要的是陶瓷茶器在设计过程中,其尤为期待充分融入相关情感价值。通过情感价值的赋予,能够拉近茶器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进消费者的具体认知,从而发挥和实现陶瓷茶具的具体价值。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无论是种茶历史,还是将茶作为生活元素的历史,都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经过几千年的成熟发展,如今茶文化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文化体系。通过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体系化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茶文化其实就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因此认知传统文化理念,可以通过对茶文化的准确认知,进行有效嫁接和体系化融合。在设计风格及理念不断“复苏”的今天,通过深层次把握传统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并且将该理念体系化应用到陶瓷茶器审美设计过程中,势必能够在满足陶瓷茶器应用要求的同时,实现整个陶瓷茶器设计水平的实质性提升。
多年来,南郑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茶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常抓不懈,通过扩基地、壮龙头、抓质量、树品牌[1-3],促进全县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茶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到“十三五”末(2020年底),南郑茶园总面积达1.53万hm2,茶叶总产量达到1.5万t,综合产值超过36亿元,茶农人均收入5万元以上;培育部级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省级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市级茶叶龙头企业15个、县级茶叶龙头企业30个。建成现代茶叶农业园区20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8个、县级10个。积极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建设高标准有机茶园;通过企业文化展示、茶叶机械采摘等加快茶产品精深开发,延伸产业链条,科学宣传,提高管理水平,将南郑建设成“汉中仙毫”核心区,在稳定绿茶生产的同时兼顾红茶、黑毛茶发展,将南郑县建成全国知名有机茶生产大县。
南郑县产茶历史悠久,是全省茶叶优势产区之一、全国重点产茶县。截至2015年底,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24万hm2,投产园8 333.3 hm2,茶叶总产量8 645 t,总产值11.6亿元。全县茶叶产销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分别为228、22家,建成牟家坝古梁州茶市和汉水绿茶城茶叶交易市场、规上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数量分别为2个、10家、3家、6家。在稳定名优绿茶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和推广红茶、黑毛茶等适制性产品。
虽然南郑县现有茶园超过1.24万hm2,可采摘茶园面积超过8 333.3 hm2,但是老品种茶园超过5 333.3 hm2,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差,而且部分退化严重,亟须通过改种换植等技术措施改造提升。
大多以家庭作坊式经营为主,清洁化生产和工艺水平不高,茶叶内质不够优异,难以与国内外茶叶大市场接轨。
南郑县茶叶生产多以高档春茶和礼品茶为主,夏秋茶生产少,原料浪费大,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自2007年以来,县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超过4 000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其中投入茶产业发展2 000万元[1,4-6],但仅靠县级财力投入远远不能满足茶产业发展需求,缺乏茶区农户建园和管理自筹资金,群众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4.1.1 逐步完善企业结构。南郑县现阶段茶叶企业的公司、茶园、生产车间、包装车间、检验室、储藏室、冷库、研发中心、销售营销、电子平_、企业文化等不完善也不健全。
4.1.2 逐步完善高效精品机械及节能配置。南郑县现阶段茶叶机械多、乱、杂,盲目地追求大、多的现象比较突出,需要引进茶叶机械,实现个性化、高端化生产,提高茶叶的品质,达到高效、节能、精品的效果。
4.1.3 提高企业主打茶叶精品研发的差异性。目前省内外及国际市场茶叶生产量较多,积极鼓励扶持大型企业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同时,根据南郑县及企业特点加大茶叶精品的研发,从茶叶繁育、种植、茶园季节性管理、茶叶加工、再加工及深加工,以企业主打产品提升企业文化,扩大具有南郑独特优势的高品质茶叶的影响力。
4.1.4 形成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前景的动力,也是企业的灵魂。作为南郑县大型的茶叶企业,从企业的发展历程、茶文化内涵以及企业自身的理念、特色等方面提升企业文化,对企业做大做强及未来的上市具有决定性作用。
4.2.1 茶叶清洁化流水生产线建设。鼓励有实力的茶叶加工企业从现有的初精制加工逐渐向茶叶清洁化流水线 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加快对县内茶叶初制加工厂进行优化改造,改善加工条件,完善配套设施,扩大规模,美化环境,实现茶叶加工安全无污染,提升初加工能力和水平。
持续加大茶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通过招商或整合现有的茶叶企业,进一步壮大企业规模。
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搞好茶叶综合利用,重点支持在茶多酚、茶饮料、茶食品等方面的研发,延长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实现茶叶春、夏、秋均衡开发。充分利用夏秋茶原料,全面推广汉中红茶生产加工,开展红茶、黑毛茶产品的生产,重点扶持福成古树茶新产品研发,使全县夏秋茶原料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红茶等产品生产企业达到80%以上,培育南郑茶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4.5.1 未来茶叶机械化采摘的必然性。根据南郑县自然环境条件,茶园大部分都以山地为主。人工采茶已经不能满足茶叶的发展,未来机械化采茶、机械化生产茶叶已经成为趋势。因此,茶园规划、管理、茶园改造等重点工程应为茶叶机械化采摘做好前期准备。
4.5.2 做好茶园不同品种的划分,提高茶园品质。茶园的不同品种、采摘地点、采摘次数及先后对高品质的茶叶内含物质有着重要的影响。茶叶种植面积应划分品种、区域以提高不同茶叶种类的品质。
4.5.3 扩大有机茶园的面积。高品质的生活决定了高品质的需求,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强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南郑县自然优势符合有机茶园的发展,政府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迫切需要扩大有机茶茶园,以进一步促进南郑县的茶产业发展。
4.5.4 重视现代茶叶园区建设。集中力量在县内茶树生长优生区建设一批66.7 hm2以上、规划布局合理、科技水平领先、生产要素聚集、产业体系健全、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1-3]、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省、市级现代茶叶园区,认定一批县、镇级现代茶叶园区,形成省、市、县、镇四级园区梯次推进的发展格局,建成优势茶叶产业带。
4.5.5 严格进行标准化丰产示范园建设。结合无性系建园和茶园低改,按照技术规范,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新茶园,把新建茶园建成标准化丰产示范园、有机园。大力推广茶园耕作、采茶、修剪机械化、有机栽培技术。加强绿色防控体系及可追溯体系建设,提升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安全。
4.5.6 提升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进一步选育茶树优良品种,为高质量建园提供稳固的种苗保障,依托牟家坝镇、法镇、红庙镇等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1],努力建设一批良种母本茶园和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基地。
4.6.1 健全绿茶生产企标,明确企业主打茶类。南郑县茶叶发展历史悠久,绿茶一直在稳步发展。成熟的绿茶发展种植、工艺等,需要完善企业茶叶生产的各种生产企标、规章制度等,明确现有的高品质绿茶,突出企业特点。
4.6.2 保证南郑绿茶品质,限定红茶生产企业。南郑县的红茶是陕南茶叶发展最早,也是较成熟的茶叶种类。红茶是在绿茶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并稳定的前提下诞生的。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证红茶的品质,不能盲目大规模地发展红茶,应限定企业逐步健全红茶的生产技术推广。
4.6.3 创建知名品牌。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各种茶叶博览会,利用媒体加大品牌和产品宣传力度。加强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建设,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注册自有商标,精心设计制作产品包装,做好陕西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创建工作。
4.7.1 注重职业农民培训,加大技术投入。茶农的积极性和热情对南郑茶产业及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需要加大技术投入,对茶农进行培训,尤其是加强现场栽培技术指导。
4.7.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茶业技术推广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将茶叶科技人才引进纳入县上人才引M计划之列,吸引茶学专业毕业生到茶叶技术推广岗位工作,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职称的茶叶技术推广队伍和管理人才。为进一步推进茶叶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普及率,应完善培训项目,开展茶叶生产、加工、营销、茶文化等专业培训[2-3],培养一批茶叶科技示范户、制茶能手和茶业科技企业家。
4.7.3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购销大户和茶叶经纪人创新商业模式,到省内外开设销售网点,全方位开拓外地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茶叶产销信息网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网购等现代流通方式。
作为陕西产茶大县,除了产茶量大、技术投入力度大、产生经济效益高外,还应建立规范的实验基地,培育适合南郑县乃至陕南的优良品种,研发新产品,总结监测环境因素,检测土壤成分及其他成分的实践数据。
[1] 胡强,龚学林.南郑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茶叶,2014(8):8-10.
[2] 龚建平.南郑县茶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做法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6(9):331.
[3] 本刊编辑部.聚焦“十三五”瞩目新看点[J].新长征,2015(12):30-36.
[4] 郭占恒.“十三五”规划将是历史上一个全新的规划:关于“十三五”规划研究视野和思路的几个问题[J].浙江经济,2014(19):10-13.
[5] 杨耿业.对“十三五”规划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5(2):9-11.
[6] 深入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J].前线.
课程建设是任何一个层次的教学工作者都十分关注的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该《意见》指出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提升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契合度,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改革及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和重点。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围绕该目的,体现专业性、实践性、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课程建设者通过长期实践和积累,建设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2]。本文以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建设为例,探索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内容建设和教学组织形式实践。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是旅游、交通、餐饮服务专业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交通运输服务、旅游管理、导游等专业而设置,也可作为校级公选课设置,不H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职业人才的需要,也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着积极作用。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涉及历史、民俗、文学、艺术、经济、医药养生等诸多领域,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服务性等特点。在“重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的办学思路指导下,高职院校的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应偏重实践、以培养能力为主,这也是促进高职院校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要求[2],与高职院校“宽知识、重实践”的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3]。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2个部分,理论课程包括茶叶基础知识模块、茶艺模块、茶事服务模块、茶文化模块四大模块;实践内容包括茶园参观、茶艺礼仪、绿茶茶艺、红茶茶艺、乌龙茶茶艺、花茶茶艺和黑茶茶艺8个部分内容。教学内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职业教育、茶馆参观等有机地融为一体。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目标,制定适宜的课程教学大纲,再结合课程特点制订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茶事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采取课堂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其课程课时分配为理论授课32学时,实践教学32学时(表1)。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形式,力求完整地、深入浅出地传授茶文化及茶事服务基础知识,同时有利于不断夯实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知识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服务性[4]。茶事服务与管理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除传统讲授法之外,探索采取课堂小讲座、小组竞赛、小组讨论、慕课、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并辅以作业、课外阅读、调查等形式。比如:①在教学“少数民族茶俗礼仪”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不同民族的茶俗礼仪,在课堂上分享,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②举办“中国的茶文化”“日本茶道文化”“中国茶馆文化及发展”等课堂小讲座,辅助以现场表演示范,让学生感受别样的学习体验。③采用慕课的方式教授重要知识点,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名优绿茶介绍”“茶艺表演流程”“茶点搭配”课件制作比赛活动等,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巩固知识。⑤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超市出售的产业产品,并将产品分类,以小组形式介绍其特点,模拟与客人介绍茶叶的场景。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其根本都是从学生的思想需要、心理动态、学习习惯出发,因势利导地采用适当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茶艺、茶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以及服务他人的能力。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实践练习。按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在茶艺实训室进行4个茶艺表演专题的教学和训练,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自己练习;以小组为单位互助练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参观教学。集中安排学生到茶园、茶馆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认识了解茶树的形态特征、了解茶馆服务内容和经营形式。以便学生了解茶文化相关的丰富文化内涵,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实践基础。
模块化的教学内容结合多样的实践组织形式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茶叶知识、茶艺技能等的热情,帮助他们提升动手能力、表演能力、服务能力,从而使教师从一个讲授者、解惑者转化为一个参与者、协调者的角色。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充分反映精品课程建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探究学习能力的特色。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统计发现,目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已达5 638门,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建设一门优质的精品课程需要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及课堂组织的灵活性、趣味性等方面着力,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5]。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教学主线,然后在此主线上具体展开其他各部分内容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主要路线;二是实践课程灵活多样。本课程实践以参观学习和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寓教于乐,营造一个充实、多样、愉悦的学习环境。在实践的过程中,在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教师应能总结学生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在日后的教学中提前引导,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课程建设者们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同时改进教学内容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想。
[1] 闫晓红.高职院校综合英语课程群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17(5):137-138.
[2] 刘德华,刘志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6-9.
[3] 白俊奎.浅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47-49.
英国人素来以热爱饮茶闻名于世,据统计,英国以世界百分之一的人口消费了世界百分之七的茶叶,超过八成的英国人拥有每天规律饮茶的习惯,每人每年的茶叶消费量近四公斤。不过,英国本土并不生产茶叶,其茶叶产品几乎无一例外的来自进口,从十七世纪正式接触茶叶至今,英国的茶叶进口量始终位列世界之首,尽管二十世纪中期茶叶进口量与消费量曾经受到其他饮料的竞争性冲击,但茶叶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并未降低,它仍旧保持着英国“国饮”的地位,依然是英国消费量最大、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同时,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英国人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早茶、午后茶、下午茶、晚茶等,茶叶由单纯的饮品演变成为品位、格调与内涵的象征,而饮茶活动则成为英国人民最为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与社交形式。
相比中国人的饮茶习惯而言,英国人饮用红茶则显得更富规律、更有格调。英语中有“teatime”一词,意指“饮茶时间”,具体算来,英国人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专门用于饮茶,饮茶的内容包括早茶、上午茶、下午茶和晚茶等。早茶是英国人晨起后饮用的第一杯茶,以红茶为主要原料,加入牛奶、柠檬、方糖等辅料,温纯甘润,暖肾养胃。英式早茶通常精选阿萨姆、锡兰和肯尼亚等地的红茶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制而成,使之气味浓郁清新,富于锡兰红茶的特色,口感浓厚醇滑,带有阿萨姆红茶的特征,色泽红亮剔透,带有肯尼亚红茶的属性。对英国人而言,倘若早晨没有饮用一杯加了牛奶的红茶,这一天都会觉得怅然若失。上午茶又被称为“公休茶”,于上午11点左右开始,大约持续二十分钟,无论是忙碌奔波的上班一族还是空暇在家的家庭主妇,都要在这个时刻休息一会儿,喝一杯红茶,作为工作间隙的有效调节方式。由于客观条件特别是时间的限制,上午茶不宜复杂,一杯单纯的红茶即可,不必添加辅料,因而上午茶便成为英国红茶文化中最为简单的部分。下午茶是真正意义上英国红茶文化的载体,具有优美独特的饮用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成为英国人典雅生活的最佳体现。下午茶的专用茶源包括伯爵茶、锡兰茶、大吉岭茶等传统口味的纯味茶,如果需要奶茶,则应当先倒入牛奶再倒入茶水,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原本的香气。下午茶是英国红茶文化所有内容中最为讲究且最为丰富的,举办下午茶的地点应当典雅整洁,茶具与茶叶必须高档精美,茶点应当精致可口,出席下午茶时应当穿着得体、谈吐优雅,体现出较高的自我修养与时尚品味。起初英国上流社会的女性以下午茶为契机进行社交活动,而后下午茶发展成为整个英国社会的社交窗口,很多商人和政客也逐步成为了下午茶的忠实拥护者,与朋友、合作伙伴洽谈时,下午茶往往是他们首选的聚会方式,因为它既精致又经济,还承载着传统茶文化,彰显出英国人高贵、优雅、恬静的气质。晚茶是在傍晚饮用茶品,通常与晚饭一起进行,被视为一种单纯的辅餐饮品,体现出更多的平民化色彩,与精致典雅的下午茶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
中国的茶文化更多地倾向于其中的精神内容,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大都在饮茶之中寻求精神的净化、境界的提高、情感的升华,凡与饮茶相关之事,必然符合真、善、美的要求,比如,饮茶环境多为高山流水之间,自然清幽处,风光无限好,饮茶所用的器具精致玲珑,水多为山间活泉,火则为旺盛活火,等等。而英国人饮茶,不仅仅是为了在忙碌的生活中获得片刻的精神愉悦与放松,更多的则是看重茶叶强身健体、饱腹充饥的作用。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微量生物碱元素,在冲泡时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可以溶于水中,经常饮用能够提神醒脑、促进代谢、解除疲劳、增强心脏功能、降低血压血脂、防止动脉硬化,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茶叶最早进入英国时,被宣传成为一种包治百病的神奇药物,宛若传说中的仙草一般。特别是与酒精饮品、咖啡等相比,茶叶无疑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健康饮品,在令人保持清醒的同时实现身心愉悦。另外,英国人饮茶并不像茶叶故乡中国那样仅限于品尝清澈的茶汤,而是极具创意地将牛奶、蜂蜜、果汁、方糖等加入茶叶之中,有些人还会依照自己的口味加入肉桂、黄油、鸡蛋、威士忌等各种各样的食物,因而,茶叶不再被视为单纯的休闲饮品,而更多地成为是一种富于营养、可以充饥的创意食品。英国人还常常以甜品、面包、水果或正常的饭食来佐茶,极大限度地发挥了茶饮的饱腹作用。这就体现出英国人对于精神与物质相互统一的诉求,特别是他们对于物质内容的重视。
十七世纪,饮茶是英国上流社会的奢侈饮品,一个世纪以后,在贵族阶级的推广下,茶叶迅速成为全社会的日常消费品,E星体育女性对于社交活动的渴望进一步推动了下午茶文化的发展,茶叶消费的繁荣又反过来提升了饮茶的格调:专门的消费性茶园出现,茶歌茶舞等艺术形式诞生,与饮茶活动配套的服饰与器皿行业形成并飞速发展。在这种大环境的带动下,饮茶开始从贵族走入平民阶层,具有深刻的广泛性与普及性,然而,饮茶活动的纵横发展并未对其品质造成影响,它依旧是高雅生活和休闲文化的代名词,是英国典雅消费模式的综合展现,成为高雅与通俗融合的典型范例。
在饮茶活动日渐深入人们生活的过程中,英国红茶文化中的核心内容逐步显露,并形成了极具地方文化色彩的英式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茶为物质载体,人们在制茶、品茶以及从事其他相关活动时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的综合,能够对人们的自我修养以及为人处世产生能动作用。虽然英式茶道较之于中国茶道、日本茶道、韩国茶道等历时较短,但其内涵仍旧是非常深刻的,凝结了英国特有的高等艺术境界,是大不列颠民族的精神支撑,彰显出人们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诉求,能够平和心境、舒缓情绪,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睦与优雅。英式茶道就其泡茶技艺、品茶艺术等外在形式来看,可谓是英式审美的典型,它对于茶具的要求和礼仪的讲究无一不渗透着英国民族缜密而细致的审美观念。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道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器具的要求是极高的,不仅要富于美感,还要便于使用。最初英国使用的茶具在形状和图案上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以瓷器为上乘,杯身印有美丽的花卉图案,杯沿镶有金边,庄重而华丽。一套茶具由茶壶、茶杯、茶碟、滤匙、茶匙、糖罐、点心盘、木制托盘、保温罩、餐巾、鲜花或蜡烛装饰物等十五件组成,维多利亚式下午茶还需要优美的古典音乐来营造轻松典雅的饮茶氛围。英式茶道泡茶所用之水也是将新鲜水煮沸,由此可以使红茶的香气充分散发出来。茶叶用量为一茶匙红茶冲泡两杯红茶,以发挥出茶叶的香醇味道,冲泡时间依照茶叶浓度而不等,一般在三分钟左右即可饮用。同时,英国红茶文化还体现出对优雅礼仪的严格要求,以下午茶为例,人们通常称之为“淑女茶”或“绅士茶”,足以看出它对礼仪的强调。人们出席下午茶时,男士应当穿西装,女士则穿礼服,在特别正式的场合女士还应当佩戴帽子、面纱、手套等。如果是在家中举办,女主人应当身穿盛装亲自为客人服务以示尊重,饮茶场所应当是家中最好的房间,茶叶、茶点、饰品、音乐等都要精益求精,对于食用茶点的顺序和方式也有详细要求。不过,英国人对于审美的注重并未削减他们对于实用的强调。英国人的价值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实用主义,对于一切事物都强调其功能性。他们喜爱茶叶,因为茶叶具备提神醒脑、强身健体、饱腹充饥的功能;他们热爱茶文化,因为茶文化能够促进修身养性、平和心境、提升情操,最为重要的是,茶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社交机会,能够让他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社交网络,拥有更多的途径去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推动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茶叶进入英国后,在当地文化的渲染下,逐步形成了富于英国特色的红茶文化,集中体现出英国人对于物质与精神、高雅与通俗以及功能与审美有机统一的价值观念。当然,事物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红茶文化与英国的价值取向也是同样道理。红茶文化是一种高贵、典雅并富于美感的文化形式,遵循传统规范、注重规则礼仪,但与此同时又不失其群众基础,在操作中强调饮茶过程的简易性、可行性、功能性与实用性。通过品鉴独特的茶饮与红茶文化,人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于英国价值观念的认识,明确古老传统与工业文明、贵族气质与公平务实、精英理念与个人修养、艺术审美与功能实用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此外,英国红茶文化也体现出东西方审美情趣的融合,既要有宁静致远的田园特色,又讲求高贵华丽的气氛,可以说是视觉与味觉的完美结合。英国红茶文化对于新灵感悟和自然神韵的追求并不像东方茶文化那般深刻,它更多地强调口感与形式,更加看重感官享受,因而也就更加符合英国人的价值观念。总之,英国红茶文化内涵深刻、形式多样,极大地丰富了世界茶文化的内容,也为英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1][英]艾登.茶[M].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译组编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一)茶叶生产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石门县位处湘西北山区与鄂西南山区的交汇地带,西北接武陵山脉,东南与广阔的两湖平原毗连,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因其国土轮廓为北阔南窄的“倒葫芦”状,全境山地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80%以上,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有数十座。横亘北部边境的壶瓶山海拔2098.7m,为武陵山脉的主峰,同时也是湖南省的最高峰。另有东山峰、太青山、柴家山、庚子山、鹅公山、云落观、八虎山、十九峰、国观山、夹山等历史文化名山,其中夹山为佛教名山[1](P23)。蜿蜒于县境的河流沟港有236条,以过境的澧水及其支流渫水、沧水等最具影响。纬度位置为北纬29°16′06″~30°08′49″之间,正好处于世界绿茶生境的“黄金纬度”之内。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使其成为温和湿润,光热充足,降水丰富,无霜期长,山地多云雾的宜茶气候环境。茶区土壤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通气和排水性能好,PH值适中。全县森林覆盖率平均为82%,其光、热、水、土、肥条件有利于名茶培育。茶区远离工业区,周境数十公里无污染和污染源。经检测,其水、土、大气等环境要素均达到了CHB30-95-82的一级标准,有利于发展生态环保有机名茶,早在20世纪90年代白云山等茶区还被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确定为有机茶生产出口基地。
(二)特色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纵观石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特色茶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相当影响,底蕴深厚。一是名优茶之乡。石门茶区土壤富含硒、锌、磷等微量元素,利于特色名茶生产。成书于西晋时期的《荆州土地记》云:“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石门即古武陵七县之一(实为十县);唐陆羽《茶经茶之出》品评全国名茶认为“峡州上”,并被列为“南茶”之首,其时的石门为峡州之管辖区域;北宋蔡襄著《茶录》载;“石门牛牴茶为贡品”;另据有关研究成果显示,在唐至明清的1700多年中,石门牛牴茶一直为全国17种皇家贡茶中的名茶之一。二是“茶禅一味”之源。唐咸通十一年(870),朝廷御派高僧善会大师到石门夹山创立夹山灵泉禅院,并到其碧岩泉边饮茶坐禅达十年之久,悟出了“猿抱子归青嶂岭,鸟含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境地”,乃至成为唐、五代禅宗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茶禅机缘和茶禅境界。宋代高僧园悟克勤于1110年主持夹山碧岩禅院,潜心研习茶和禅的关系,悟出了其“茶禅一味”真谛,并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四字,其真迹被其再传弟子带到日本,成为了日本的“茶道之魂”。圆悟克勤另著有被后世称其为“禅门第一书”的《碧岩录》,亦被再传弟子带到日本广为流传,开启了日本茶道先驱者的心智,促进了日本茶道的产生和发展[2](P42-44)。三是湖南“宜红”茶的发祥地。清光绪十三年(1887),广东中山商人卢次伦到石门宜市(今壶瓶山镇)创办了“泰和合红茶号”,全茶号内外员工最盛时6000人,茶农1万余人,年产红茶30万斤(1899),其产品远销全国乃至欧美,其时有“北祁门,南宜红”之说。
(三)历史时期石门茶农茶商逆境中求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强茶叶像其他农作物一样,其产量和品质往往受自然因素影响而不稳定。湖南地貌总体格局为一个向北敞开的马蹄形盆地,比较容易受到北方冷气流的侵袭。如春季的倒春寒、五月的阴雨低温、秋季的寒露风,对茶叶生产都会有一定影响,尤为严重的是冬季寒潮及其冰冻雨雪天气往往带来冻害。石门县地处洞庭湖区西翼而成为其寒潮南下的风口,最容易受到寒潮的侵袭。每当气温下降到-10℃以下并伴随冰冻而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便会对茶树造成严重冻害,建国后的1977年1月30日,石门气温陡降至-15℃以下,便使其茶园损失达70%左右[3](P182)。石门县所属的澧水流域处于云贵高原东北缘湘鄂丛山地带,为湖南主要暴雨中心之一,且河流主流及其支流河床比降大,往往形成暴雨洪涝灾害。尤其是澧水最大一级支流之一的石门母亲河渫水,陡涨陡落其变幅可达10-12米,易使沿途城乡成灾。如民国二十四年(1935)七月的一场“乙亥大水”,致使石门著名茶市“磨市镇”整个街坊全部被淹而淹死400多人,江西商号连他们的财富全部被巨浪卷走[4](P341)。历史时期石门的茶叶生产的人为破坏影响也极为典型,如爱国爱民的广东客商卢次伦,投巨资并全身心投入在宜市古镇所创办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泰和合茶号”大红大紫整整三十年,创造了中国茶叶发展史上的辉煌。但在内忧外患的旧中国,首先,汉口英国商人对卢次伦运去的红茶压级压价,使其血本无归;其次,永顺大土匪朱吉人对茶号进行扫荡,并放火烧毁了茶房大部分房屋;再次,作为其时湖南省反动警察厅长的唐荣阳回宜市老家用枪威逼勒索,将其父已卖给茶号的田产退回,最终使卢次伦怀着难以名状的痛苦离开了宜市。但石门茶农茶商经营者在逆境中求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很强,民国时期石门一直保持着湖南全省13个茶生产主产县的优势,建国后更是一直保持着强势发展趋势。
(一)结构和布局相对合理茶叶生产结构按照其茶类可分为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黄茶、黑茶和白茶六类;按其质量可分为普茶、名茶、品牌茶等。石门根据市场需求和因地制宜原则,在茶叶品种类型上重点发展绿茶,适当发展了乌龙茶、红茶。石门县2004年1月获“全国生态示范县”称号,尤其是西北部山区层峦叠嶂,溪河密布,林壑幽深,飞瀑流泉成群,自然生态环境更好更美。作为全省面积最大的部级自然保护区和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自然联盟、世界银行所共同确定的200个全球重点生态区之一的壶瓶山,就屹立于西北部山区。其壶瓶山镇和子良乡为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命名的“全国优美乡镇”,全县还有4个“省级优美乡镇”、11个“省级生态村”也都分布于西北部山区。因受“高山自古出名茶”及北纬30°左右的绿茶“黄金纬度”区位规律支配,西北区山区更适合于优质名茶生产。历史时期壶瓶山镇的“宜红茶”、罗平乡的“牛牴茶”、“竹叶青”等西北山乡地方名茶久负盛名;建国后根据第一批《全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和第二批《全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石门均被确定为全国茶叶优势区域重点县,皆因西北部山区具有优质品牌茶的优势和已经被转化为了的传统优质名茶产区。在区域布局上,为避灾防灾重点茶区都布局在以茶叶古镇壶瓶山为中心的海拔600m-1200m的太清山、白云山、壶瓶山一带的山间盆地、河谷平原和向阳坡上,并大力选育抗寒茶叶品种,引进和推广先进现代制茶设备,实现了茶叶加工精制化和精品化。
(二)当代提质创优工程成就卓著茶叶生产发展的国内外经验表明,发展高质量的优质品牌茶是实现茶区强县、茶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之一。过去茶叶生产的质量依托茶叶自身的品种优势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势或加工制作的经验,而当代当靠科学技术。石门作为茶叶大县,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应以市场为导向,以自身优越资源环境为依托,以坚持“生态、绿色、安全”为原则,以创新优质品牌茶为目标,把全县的茶叶生产锁定在安全食品的顶级层“有机茶叶”上;石门茶严格按照《有机茶地理环境条件》、《有机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等国际规范化文件,从茶叶品种的选择到种植、培育、管理、加工等环节,实施严格的全程质量监控,严禁使用高毒高残农药、化学肥料、化学除草剂、生长调节剂,广泛施用农家土杂肥,采用鸟类、蜘蛛等生物链治虫,电子频振灯治虫、人工捉虫等一系列生态举措,防治茶园病虫害,有效保护了石门茶园生态环境和病虫害对茶叶的污染。再加上如对有机茶生产企业和茶农进行配套奖励、大力引种“福鼎大白良种茶”、建设“茶树母本园”等措施,塑造了“东山秀峰”、“石门银峰”两大“湖南省十大名茶品牌”。其中“东山秀峰”在1990年全国名茶评审中以102.54的绝对优势而获得头奖,东山峰茶区也因此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其茶品还被指定作为赠送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礼品茶。石门银峰也是出类拔萃,已获“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国家驰名商标”[5](P34)。目前石门全县以“石门银峰”母子商标名义的有机茶园已近1000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