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
昨天,来自国内的30多位顶级茶学专家,在“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的高级论坛上,进行开诚布公的学术交流,杭州日报撷取了部分专家的精彩观点。
沈冬梅(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后)茶文化旅游的规划、设计与市场推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旅游业、茶产业界、茶文化界、传播媒体、政府等方面之间的通力合作。首先是对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与排队,以摸清资源家底M6米乐,保护利用现有资源,涵养培育开发新资源。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列入茶之旅景点的项目内容,针对不同层次游客定位设计旅游路线,合理搭配茶文化旅游项目与其他旅游项目。在风光片与宣传片的策划、摄制过程中,要考虑到国内外游客的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的关注点,搭配摄制两种为宜。在茶文化专题旅游的宣传推介过程中,不仅旅游界要下大力气,政府也应予以适量的关怀与投入。因为茶文化旅游的宣传,也在宣传杭州的“茶都”资源,宣传着杭州的“茶都”形象,同时也是杭州乃至全中国茶叶的促销。茶文化旅游的项目设计与旅游路线的设计,风光片与宣传片的文案,都要通过旅游业、茶产业、茶文化界等业界的专家论证,方可投入实施。而在培养新资源方面,可以考虑引导协助一两家现有条件较好的茶馆,有意识地往杭州城市文化与茶文化展示窗口的方向发展,使茶文化旅游与杭州旅游城市之称相映成趣。
杨亚军(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杭州茶叶科技在全国茶叶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深远。茶科学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瞄准茶产业发展趋势,勇于开创新型课题。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首次针对农药残留问题,创建应用同位素示踪、化学分析等方法,为农药合理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茶叶的质量安全普遍引起人们关注,中国农科院根据国际有机农业发展状况,率先开展有机茶的研究,提出有机茶生产技术体系和系列标准,为我国有机茶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根据国际化学生态学研究新热点,从茶树—害虫—天敌三重营养关系间的化学通讯机制入手M6米乐,开辟了茶树害虫化学生态研究的新领域,将为茶树害虫防治提供新的方法,前景十分看好。针对茶叶附加值低和用途面狭小,市场出路窄的局面,农科院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建立了第一个茶叶综合利用实验室。通过研究,成功地从茶树种子中提取出茶皂素作为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建材、水产养殖和化工领域。浙大茶学系等单位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茶氨酸、茶色素等,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食品生产等多个领域。
余悦(江西省社科院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文化需要经过长时间不断的积累、培植,才能绵绵不绝地传承下去。“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弘扬茶文化,关键还是看人才的培育,不然只会徒有虚名。杭州是我国茶文化的发祥地和茶学教育的中心,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备相当规模。但也有国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师资力量与产业规模不相称,教学偏重茶科学的教育,即注重对茶本身物理特性的研究,把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把握研究的课题薄弱。现实的趋势,对既懂茶科学,又懂茶文化、茶经济的复合型人才需要迫切。杭州现在就要借打造茶都的东风,在上述不足的教育领域方面完善自我,走在别人前列。譬如,进一步改革茶学教育体系,加快茶学教材的更新,在教学内容中不仅有茶科学,还要有茶文化、茶经贸,使茶学教材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加强高学历人才的培养,茶学师资队伍中要有更多硕士、博士等茶学精英,当然还要及时吸收民间的力量。这样茶学才能博大精深,杭州不负“茶都”盛名。
陈香白(广东潮州韩山师范学院教授)虽自南宋建都临安起,茶业名种逐渐取代了福建的贡茶地位,浙江成中国茶文化中心区。但中国茶文化的高峰,还是在明朝。明以前,中国传统价值观是“贵义贱利”。正如董仲舒所说:“正其谊不谋其利M6米乐,明其道不计其功”。直到明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活跃,社会格局出现了变动,茶室兴起。当时王阳明的“心”学提出,及以后其弟子王艮率先扬起人的自然之性的旗帜。人们———尤其是士子已普遍认为:“义即在利之中,道理即在财货之中”,唯有这样去认识义利,“乃不流于虚,而天下、家乡受其益也”。在这股新思想的引导下,士子们开始把眼光投向经济,并自觉地从文化活动中开掘人伦世俗的生活情趣。因此,明代中后期,茶楼、茶社日渐增多;茶书专著陆续问世,数量多、质量好。综观明代主要茶著,如《茶疏》、《洞山芥茶系》等,作者几乎都集中在江浙一带,这显然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茶书相继问世,不但给茶事的发展推波助澜,而且标志着中国茶文化中心区已达到鼎盛时期。
黄汉庆(上海市茶叶学会理事长高级工程师)现代社会有两大缺陷性现象,一是全民素质亟待提高,一是健康状况不如以前。“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我认为是一剂疗“伤”的良药。茶的秉性是,温和、宁静和优雅,可以明目清志,修身养性,茶的精神是不求索取,只求奉献,这一切正是提高人们素质,增强人们体质的好药。
郭旃(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巡视员,世界遗产处处长)中国特有的园林艺术和西湖山水美景的结合所达到的人和自然的和谐,是所有人类公认的,是人对土地利用的一种典范。和这紧密相关的种茶、饮茶、品茶及历史文化和艺术创造,是中华文明的代表,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而且影响到海内外,为全世界所关注。通过我们的努力,有希望更深入地研究、挖掘和西湖茶文化有关的历史文化底蕴,并由此广泛地宣扬中华文明。把西湖和茶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目,主要在于申报遗产过程本身,是我们加强保护、改善环境、提高管理水平,使西湖茶文化景观更好地为人类所用。将茶文化作为文化景观来申报世界遗产,建议重视世界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保护好原始的茶生产基地、原始的茶制作工艺和文物古迹,并整顿环境景观,使人和自然达到完美的结合。
骆芃芃(荣宝斋出版社书法篆刻编辑部主任)“茶为国饮”是从国家级别这个角度提出的,除了要实行一些大的具体措施以外,还要做一些细化的工作。比如茶叶知识,能不能联络各地的茶文化协会、专业科研单位、专业的大学和一些企业,共同编制一整套规范的、科学的饮茶方式。是不是可以从历史的、地域的、科学的、文化的、艺术的、时代的几个角度,去编制各种不同茶类的饮茶方式。另外,饮茶方式有了规范性,相配套的茶具茶环境也应该跟上。饮绿茶的茶杯,用的还是喝酒的玻璃杯,应该研制出一套适应喝绿茶(宜观汤色)的茶杯,使我们的国饮有一天可以作为国家的礼仪去接待外宾。关于“杭为茶都”,这两天一直在参观和考察,感到“杭为茶都”真的是当之无愧。杭州,饮茶人口的提高不成问题,目前更重要的是提高饮茶的文化档次。总之,要把这一系列的工作做成“工笔画”,而不是“写意画”。真正做到让茶国际化、品牌化、市场化、专业化。
丁以寿(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茶。中国人的饮茶不晚于西汉。早在唐代,茶就成为“比屋之饮”,无异米盐。宋代以后,茶便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是事实上的“举国之饮”。可以说,“茶为国饮”在中国历史上有实无名,是事实上的“国饮”。倡导“茶为国饮”不是举行一次论坛和发表一个宣传就能确立的,而是要脚踏实地从娃娃、少儿抓起,使中国人的饮茶人数比例和人均饮茶量不断提升。有茶而不是都市、名城,不能成为“茶都”,虽是都市名城,而无丰富发达的茶资源、茶文化、茶叶教育科研文化机构、团体,也构不成“茶都”,而杭州则具备了这两方面的条件。首先,就茶而言,杭州有厚重的茶文化资源,发达的茶产业,著名的龙井、径山茶,源远流长的茶馆业,国际茶文化交流中心,八家国字号茶机构、茶团体、单位等等。其次,杭州曾是都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所以,从综合的角度,杭州基本具备“茶都”的条件。
高麟溢(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会长)大家说了很多“茶为国饮”的重要性和好处,重点提出如何扩大宣传,提高国内饮茶水平,普及饮茶。但是我国广大农民生活还不富裕,喝不起茶叶,在中央关心“三农”的情况下,农民收入提高,饮茶量必然会逐步提高。在宣传“茶为国饮”的同时,必然也会推动中国茶在国际的地位,出口量也会逐步增加。去年我国出口茶叶28万吨,占生产量84万吨的三分之一,只有提出“茶为国饮”,扩大国内销售量和进一步扩大出口,我国茶叶才能得到更大发展,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杭州茶都”一定会得到全国茶界认同。我认为,“杭州茶都”除在生产、贸易、科研、教育、文化几个主要领域走在前面外,在科学饮茶、喝茶安全、普及茶叶知识和建立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素质等等,也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李仁(“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高级论坛一等奖论文获得者)虽然构建“杭为茶都”的条件十分优越,但是真正要实现,还须做许多扎扎实实的工作。市政府牵头,分管领导亲自抓,组织相关机关专家制定构建“杭为茶都”的总体规划,做到通盘考虑,既有长远目标,也有近期计划。构建“茶之都”的任务要具体落实到单位、责任人,避免扯皮。要定期检查,做到奖惩分明。发动群众,群策群力,为构建“杭为茶都”献计献策。以西湖龙井为龙头,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积极进行茶叶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确立大茶业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拓展国内外茶叶市场。坚决打击处罚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杜绝损害消费者利益和损害龙井茶形象的现象发生。加强茶叶科学研究,充分调动和发挥“国”字号茶叶机构的作用,不断提高精品西湖龙井质量,扩大生产,提高产量。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做大做强茶旅游产业。在广大市民中,特别是在青少年(大、中、小学生)中,开展茶文化教育活动,大力提倡“茶为国饮”。在洋饮料冲击市场的情况下,希望大家都来喝爱国的饮料,是很有必要的。教育部门可组织专家编写“茶与茶文化”的乡土教材,供学校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书。为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经贸系统应指导有关大型食品企业,开发绿茶饮料,如西湖龙井罐装系列饮料等。
梁月荣(浙大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浙大茶叶研究所所长)充分挖掘径山茶的文化资源,对径山的开发应该有个大杭州、大文化的概念,不能说房地产赚钱就造很多的房子;建议建立大型的茶叶市场,以经济为手段,把杭州的绿茶推广出去;文化方面还要多做一点,比如组织专家编写茶文化、茶科研等方面的外语专著。有很多外国人很有兴趣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但由于语言的障碍,经常产生一些误会,很让人遗憾。
钱家荣(“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高级论坛二等奖论文获得者)中国已有数千年的茶饮历史了。发展至今,品茶已成为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表现。而通过饮茶方式(茶道茶艺)、选修课程学习、主题班会、知识竞赛、茶文化研讨、茶书法绘画、茶音乐VCD欣赏、茶邮票茶工艺品收集、主题研究性学习、实践考察等,对学生进行礼法和道德修养教育不失为有趣的、有形的、有价值的、有特色的德育方式。中国茶道、茶艺中的道德智慧,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启迪未成年人:培养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未成年人的节俭品德,并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培养未成年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给未成年人启迪智慧,启迪人生;引导未成年人明人伦,会做人;培养未成年人讲科学的精神,促进其身心健康。杭州作为茶文化历史悠久和茶道浓郁的地区,在中小学中开设关于茶知识的第二课堂,是可行和必需的。经过课堂交流,可以使广大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生活态度,达到“修、齐、治、平”的人生目的。(实习生赵韩李灵霞杭州日报记者邱霞张伟达杭州日报)M6米乐M6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