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米乐济南市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3-03-18 10:11:19    浏览:

[返回]

  3月14日,济南市委组织部在章丘区召开全市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会议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组织部长会议和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部署要求,交流工作经验M6米乐,研究破解难题,对推进2023年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作出具体安排。

  会议指出,要以开展学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要夯实筑牢村党组织战斗堡垒,持续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要全面推进社区“幸福家园”建设,深化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要以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M6米乐、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为重点,推进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扩面提质。要抓实机关、国企、高校等传统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要以标准化规范化为导向,持续提升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质量。

  会议强调,要强化高位推动、强化系统谋划、强化上下协同、强化问题导向、强化宣传引导,坚持事争一流、改革创新,推动基层党建重点任务高质量落实落地。全市广大基层党建工作者,要大力发扬“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倡树“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走破脚皮”的“四皮”作风,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深入调查研究,努力破解难题,推动各项工作创新发展。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王玉跃出席会议并讲话,驻市省派工作队负责同志曲永刚到会指导,章丘区委书记马志勇陪同考察。会议实地观摩了章丘区伊莱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文祖街道水河村、圣井街道碧桂园社区、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和双山街道党校(党员教育中心),章丘区委副书记王勇介绍了全区党建工作经验做法,槐荫区、天桥区、长清区、莱芜区、钢城区、商河县等6个区县作了典型发言(内容摘登附后)。各区县党委组织部分管副部长、组织科和党员教育中心负责同志,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委教育工委、市国资委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市委组织部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槐荫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促进改革发展,突出“大党建”工作理念,探索成立若干区域性党建联盟,打造更多同频共振“红色高地”,带动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精细化治理,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强化党建引领,搭建区域赋能平台。区委坚持把全面建立“党建联盟”,作为推进新时代组织工作的创新探索。一是注重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关于成立若干党建联盟的实施意见》等7份文件,明确“成立一个专班、健全一套机制、开展一系列活动、打造一个交流平台、总结一套经验做法”的“五个一”推进路径,发挥党建跨行业、跨地域统领作用,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优势。二是健全组织体系。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务实灵活”的原则,打破传统“单独建立党组织”的模式,建立区委街道党工委(行业党委)属地社区党组织(联盟成员单位)三级架构,以党建工作“一体化”推动发展治理“一盘棋”,形成“1+12”的区域党建集聚效应,实现优势互补、借势借力、合作共赢。三是压实各方责任。每年年初,区委组织部牵头组织街道社区党组织与兼职委员、行业党委与联盟成员签订党建责任书,明确年度目标、任务,每季度通报、每半年督查、每年底述职,构筑明责、履责、问责“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保证联盟成员高效协同、整体推进。

  二、聚焦服务中心大局,分类组建党建联盟。结合区域特色亮点、产业发展布局,探索打造4大类党建联盟,力争实现全面覆盖、百花齐放。一是成立社区治理党建联盟。秉承“远亲不如近邻”的工作理念,在振兴、华联、绿园等社区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圆心,以社区单位、社会组织为半径,以社区党员群众为圆面的“邻里圈”社区党建联盟模式,吸纳、培育社区兼职委员,以党建联做、阵地联用、文明联创、难题联解、公益联办、资源联享“六联”创建活动为载体,形成服务党员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共同体。二是成立经济商圈党建联盟E星新闻。坚持以联建“小平台”共作发展“大文章”,组建印象济南“商圈红盟”、海那城“青槐汇美”等4个商圈党建联盟,建立“一企一策一服务专员”制度,统筹协调各方助企力量资源,形成“党建搭台、企业唱戏、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实体经济振兴注入“红色动能”。三是成立交通枢纽党建联盟。针对济南西站片区企业较集中、流动人口大等实际,成立济南西站交通枢纽党建联盟,设站区服务、双招双引、政务服务、青年友好、交通枢纽楼宇群等5个实体机构,设置专人专岗负责做好日常联络、需求排查、活动组织等工作,推动提升片区治理精细化,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四是成立行业领域党建联盟。注重加强龙头引领与全域提升深度融合,成立出租车、汽车销售等行业党建联盟,发挥龙头企业“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老带新”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互补型企业抱团发展、竞争型企业竞合发展。针对经十西路汽车产业集聚的实际情况,通过汽车产业党建联盟“红色引擎”聚力,全年销售额累计实现83.2亿元,汽车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

  三、聚焦共建共治共享,规范联盟运行机制。创新实践“四联共建”活动,促进各领域、各行业党建相互融合,推动党建联盟发挥实效。一是坚持理论共学。建立“每月轮值东道主”制度,围绕重大节日、重要时间节点等开展理论联学,共同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让不同党组织党员互相对标、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坚持活动共办。紧紧围绕“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等任务,定期开展实践活动,以活动促党建提质,以活动凝心聚力,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去年,各类联盟力量3千余人,成立志愿服务队40余支,下沉社区支援疫情防控,共筑安全屏障。三是坚持阵地共享。注重加强阵地体系建设,建成海那城商圈等7处综合性党群服务中心,打造15家企业“共享活动站”,构建“15分钟党建活动圈”,突出党性教育、人才培育等服务功能,举办党务工作者、企业文化建设等培训75期,不断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四是坚持要事共商。按照“常态一季一议、要事一事一商”原则,定期组织涉企职能部门、联盟成员等单位召开联席会议,交流经验做法、互通信息有无,分析当前形势、研究发展趋势,畅通沟通渠道、协同解决难题,使高质量党建成为基层治理定盘星、企业发展助推器。

  天桥区聚焦新兴领域党建“谁负责”“怎么建”“力量弱”“起作用”等重点问题,坚持创新突破、融合共治,以实施“三五三”工作法为抓手,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破题攻坚、提质增效。

  一、“三个全面”筑基固本,构建齐抓共管“新格局”。针对新兴领域人员流动快、党员少、覆盖难等问题,着力在压实责任、摸清底数、有效覆盖上下功夫,持续夯基垒台。全链条强体系。区委两新工委牵头抓总,依托市场监管、工信等行业主管部门成立4大行业党委,推动条线个区直部门和驻区单位,建立党建服务联盟,撬动多方力量,聚力分头攻坚;发挥街道社区兜底职责,因地制宜推动组织共建、事务共商、资源共享、发展共促,提升服务效能。全方位摸底数。加强区直部门数据共享,区、街、社区三级联动,定期开展实地走访、电话问询、扫码回“家”,既问情况又问需求,精准掌握企业、群体发展现状和服务诉求,目前,全区共摸排新业态企业532家、新就业群体2352人、党员127人。全覆盖建组织。坚持分类施策、精准破题,对有3名以上党员的14家新业态企业,指导跟进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推动组织建设全覆盖;对党员不足3人的,坚持行业统筹、区域共建,选派92名党建工作指导员,组建5个流动党员党支部、2个区域综合党委;对暂不具备条件的,明确群团组织兜底,探索组建联合工会、青工委,精准消除党建“空白点”。

  二、“五大圈层”护航引领,完善多元服务“新阵地”。聚焦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管理服务、权益保障等短板,提出“五大圈层”新理念,推动在引领中服务、在服务中提升。建立驿站充电圈。打造全市首家区级新兴领域党群服务中心,辐射建立4大行业党委驿站,链接180个党群服务中心、户外劳动者驿站和银行网点,统一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歇脚、饮水就餐等10项标准化服务,让“家”的温暖时刻暖“新”、无处不在。建立纾困朋友圈。将新就业群体纳入各级困难救助范围,建立困难职工“一对一”联系机制,加大政策倾斜与定向救助,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志愿服务活动,帮助渡过难关、摆脱困境,去年以来,先后帮助13名新就业困难群体落实困难救助10万元。建立暖心生活圈。建设标准化优惠化“新零公寓”,累计为160余名新就业群体解决“安居”问题,常态化开展“护航服务月”活动,梳理发布20余项暖“新”服务清单,涵盖安全宣讲、手机套餐等内容,以菜单式服务精准对接新就业群体需求。建立权益保障圈。依托工会、人社等部门,完善“诉求收集对策谋划跟踪落实”维权申诉闭环链条,开设新就业群体维权热线,组建公益律师服务团,指导12家企业与467名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全方位维护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建立就业生态圈。联合蓝翔技校等院校开办“新零夜校”,组织102次定制化公益课堂,助力新就业群体成长成才;在商圈楼宇开辟投递、送餐、停车“绿色通道”,在居民小区增设84个外卖取餐点、便民快递点,探索“楼道管家”代送服务,有效解决配送“最后一米”的问题,为新就业群体营造更加便利的工作环境。

  三、“三个维度”长效赋能,激发党建引领“新活力”。聚焦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力量薄弱、发展资源有限、治理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持续在抓党建、促发展、强治理上聚力突破。“新向党”延伸党建维度。推行党组织、党员“双亮明”,在45个重点企业设立党员示范岗、责任区363个,新培育入党积极分子7名、发展党员3名。推行线上、线下“双学习”,实行党员“赋码”管理,线上开辟“云课堂”,线下建立行业党校,创新丰富30余类“组织生活套餐”,以党员队伍先锋力提升新兴领域内驱力。“新驱动”延伸发展维度。建立4个行业党建联盟,吸纳89家新业态及其上下游企业作为会员单位,切实打通合作壁垒,链接特色资源;建立新兴领域“一站式”服务站,选聘助企专员,提供银企对接、商事登记等服务,为16家企业申请纾困贷款、补助资金1010万元;完善电商党建“红色十二条”“十不准则”等行业规范,定期开展市场、安全、金融监管,促进新业态企业健康发展。凤凰山电商产业园、黄台电商产业园先后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新潮涌”延伸治理维度。区委两新工委发布文明倡议,引导62个社区与103家新业态企业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吸引1200余名新就业群体主动到所在社区报到,751人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组建“e青年服务队”“敢扶车队”志愿服务队29支,推动新兴领域提质与城市治理增效“双向奔赴”。

  去年以来,为破解抓基层党建压力传导层层递减、责任意识层层弱化的难题,长清区全面推行街镇抓基层党建星级评定机制,着力构建领导更加有力、责任更加明晰、重点更加突出、落实更加高效的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一、细化考评内容,科学“定”星。为破解以往考核体系内容笼统抽象、评先树优搞等额分配等问题,一是制定评星标准。设计“主体责任落实、组织建设质量、骨干队伍提升、基础保障强化、示范创新引领”五星评定体系,进一步明确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场地配套、经费保障、制度建设、活动开展、作用发挥等17方面具体要求,确保考核评定有根有据、重点突出、全面准确。二是明确定星要求。对每个星级设置一个最低分数线,规定“五星级”“三星级及以下”数量比例,通过量化分数、限制比例、评星定级,杜绝平衡照顾、吃“大锅饭”,让上中下游都“坐不住”“跑起来”,各街镇积极性和紧迫感被充分调动激发,基层党建工作实现全域竞进、整体跃升。三是实行动态调整。将基层党建年度重点任务推进落实情况作为基础评分标准的有益补充,每年初,根据各级组织部长会议精神,结合省市年度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清单,调整优化年度星级评定考核项目,年中结合工作实际对考评内容作进一步丰富补充,鼓励各街镇“跳起来摘桃子”,去年崮云湖街道村改社区改制转型工作经验入选全省典型案例,文昌街道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特色做法相继被市委办公厅《每日信息》《人民日报》等收录报道。

  二、量化赋分标准,严格“评”星。为解决考核赋分标准不透明、打“人情分、印象分”等问题,一是优化赋分项目。配套出台《街镇抓基层党建星级评定考核评价细则》,量化5大类54小项基础赋分指标,分农村、城市、两新组织等领域设置个性化、差异化考核项目,保障培育各领域示范点34个,明确2大类5小项加减分情形,实行“信访扣分上不封顶”,年内涉组信访同比下降40%。二是规范赋分流程。坚持将赋分评星工作公示全过程、覆盖各领域、延伸多维度,采取“月考核+季互查+年述职”方式,对规定动作、任务指标等完成情况定期通报、晾晒排名、阳光赋分,分别按照50%、20%、30%的权重,综合加减分值,核算总分、确定星级,将“一时”考核变为“一贯”评定。三是强化赋分侧重。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聚焦加快补齐基层党建短板弱项、创新打造基层党建亮点品牌等重点,对人员力量不足、党群服务阵地标准不高等“老大难”问题,以及“自查自纠”“一街(镇)一品”、红色物业“三率”覆盖等10余项攻坚性、创新性、试点性工作任务加大分值考量,去年各街镇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平均增加2名以上,引领打造“双致(治)”等特色镇域党建品牌12个。

  三、深化结果运用,合理“用”星。为避免基层党建考核“一考了之”“干好干坏一个样”等问题,一是与评先树优相挂钩。连续2年被评定为五星级的,同等条件下,街镇党(工)委书记及班子优先作为评先树优推荐对象;街镇当年被评定为三星级的,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进行谈话提醒;当年被评定为二星级及以下的,街镇党(工)委书记不得列入年度评先树优推荐对象,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二是与干部任用相联系。星级评定结果作为评价街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参考,作为加强街镇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连续2年被评定为三星级及以下的,街镇党(工)委书记、分管副书记、组织委员不得提拔使用,向区委作出检查。三是与问题整改相结合。去年以来,累计开展“自查自纠”督导51轮,覆盖10个街镇、449个基层党组织,采取日常提醒、集中反馈等形式,对问题整改实行清单化、跟踪式管理,推动整改规范问题7类61项,评定五星级街镇3个、四星级4个、三星级3个,约谈党(工)委书记4人(次),有效实现了以考促改、以评促进的工作目标。

  莱芜区始终坚持把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持续在“选育管用”上出实招、下真功,持续锻造敢为敢闯、甘于奉献的高素质农村带头人,以头雁领航、组织振兴引领推进乡村振兴。

  一、严标尺、拓渠道,延伸带头人“选拔储备链”。一是做大后备力量“蓄水池”。连续选聘893名大学生“乡村振兴工作专员”,建立递进式培养机制,132人发展为党员,118人当选村“两委”成员。采取“个人自荐+村级推荐+街镇把关”方式,动态摸排2853名年纪轻、学历高、能力强的致富能手、退役军人等优秀人才,纳入全区“村干部后备人才库”,实行专岗培养、定期考评、动态管理,做强带头人队伍“蓄水池”。二是选好在外能人“生力军”。创新推行“村级发展顾问”,组织镇村从在外人员中选聘1331名有影响力、有威望的创业能人、技术专家,以顾问的形式为村庄发展献计出力,先后帮助解决项目资金、村庄规划、产业技术等难题3500余件,有116名有情怀、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人才回村任职。三是严把骨干队伍“入口关”。摒弃“矬子里面拔将军”错误思想,树牢“好人加能人才是当家人”理念,坚决把不符合条件的拒之门外、把不具备能力的调整出去。经过换届优化和动态调整,全区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下降7岁,高中以上学历提高17.4个百分点,实现年龄降、学历升、结构优。

  二、搭平台、重实战,优化带头人“培育提升链”。一是强化教育培训。建立村干部能力素质常态化提升机制,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每年对全区村“两委”干部、乡村振兴工作专员、和工作队员全覆盖轮训。实施“学历提升工程”,推动“自主蓄能”提升整体学历水平,区财政补贴60余万元,163名村“两委”成员和村级后备人才成为大学生。二是强化实战实训。区级层面建立乡村振兴孵化中心和2个乡村振兴工作专员创新创业基地,街镇层面成立14个“青春党建联盟”,推行创业互助、项目共建,激发带头人创业热情。目前,已有4个创业项目落地实施,苗山镇5名乡村振兴工作专员合作筹资300万元,共建红薯深加工、石磨面粉项目,预计每年为集体增加收入4.7万元。三是强化互学互促。坚持每年开展“乡村振兴大比武”,采取“街镇初赛+区级决赛”的方式,组织所有村比能力、比作风、比实绩,对实绩突出的,区级分别发放5000元至3万元奖励,有效激发对标学习、争先晋位的热情。四是强化典型引领。择优选拔16名优秀书记担任“头雁导师”,建立32个“头雁实训基地”,设立每月一次的“头雁论坛”和村干部大讲堂,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三、建制度、抓规范,严密带头人“管理监督链”。一是严格日常管理。会同区纪委监委机关出台《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管理监督实施办法》,制定农村党员干部“十规十戒”,运用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建立村干部电子档案,完善村干部坐班值班日调度、周汇总、月通报制度,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备案管理制度,做到严在日常、管在经常。二是开展作风整治。区委专门部署农村基层干部作风整顿提升专项行动,利用1年时间,组织全体村干部集中开展警示教育、廉政教育、党性教育,通过讲党课、大比武、理论测试、专项互查等形式,推动自查问题3189条、互查问题142条,全部整改完成,并及时调整撤换42名不胜任、不适合的村党组织书记。三是探索专业管理。制定《关于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的实施方案》,推行提级管理、提高待遇,激励村党组织书记担当作为、争先晋位,全区50名村党组织书记纳入首批专业化试点,人均年报酬提高0.6万元。

  四、抓投入、强保障,做实带头人“考核激励链”。一是精准考核评价。深化村干部“头雁指数”量化评价体系,每半年组织一次村党组织书记履职评估,每年组织一次“双述双评”评星定级,把考评情况与村干部报酬待遇挂钩,以绩定酬、拉开差距,2022年全区村党组织书记报酬最高的达到7.2万元,平均达到3.86万元。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去年,在区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列支1.4亿元保障在职干部、离任干部、乡村振兴工作专员待遇,2000余万元保障村级组织办公和服务群众,每年还专门拿出1000余万元用于星级晋位奖,确保村干部工作有报酬、办事有经费、干好有奖励。三是强化政治激励。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常态化机制,畅通村党组织书记考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渠道,破除成长晋升“天花板”,近3年累计招录12人。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村干部,优先推荐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和各类表彰人选,全区13名村干部被评为市级及以上优秀员和党务工作者。

  习指出M6米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党员成长之路就好似炼钢,需要在持续高温“熔炉”中,经“百炼”方成。近年来,钢城区依托钢铁产业特色,创新实施“百淬成钢”党员教育工程,着力锻造像钢铁一样坚硬的党员队伍。

  一、建强一批阵地,打造党员教育“红色熔炉”。立足红色资源和生态文化优势,构建“一核两翼五轴多点”教学阵地体系。“一核”即打造全省一流的乡村振兴党员教育培训基地。联合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投资1.5亿元,配套大中型教室、餐厅、宿舍、实践基地等,可容纳200人封闭式培训,着力建设集党性教育、实用人才培养等为一体的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目前,该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年内建成投用。“两翼”即红色文化纪念园和9363军工遗址公园。北翼的红色文化纪念园涵盖莱芜战役陈毅指挥所、党史主题展馆、党员培训中心等,累计接待15万余人次,开展集中培训6000余人次;南翼的9363军工遗址公园,累计接待10万余人次,成为鲁中地区重要的党员教育现场教学点。目前引进京汉文旅有限公司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现场教学、会议培训、餐饮住宿等功能。“五轴”即5个街道党校。按照“街道自筹、区级奖补”方式,2020年以来撬动街道投资4000余万元,高标准打造5处街道党校。出台《街道党校星级评定办法》,对街道党校量化赋分、评星定级,与拨付补助资金相挂钩。目前,2个街道党校具备全封闭培训条件,辛庄街道党校被评为全市首批样板校。“多点”即若干个现场教学点。依托红色资源、村史馆、专业合作社、红色车间等载体,高标准打造现场教学点30余个,精心设计教学线个村(社区)党员教育示范点,辐射党员3000余人,有效推动相邻村共享教育资源,打造“半小时党员学习圈”。

  二、抓好四道工序,炼就党员队伍“钢筋铁骨”。将党员教育与炼钢工序有机融合,锻造“合成钢”“百炼钢”“特种钢”“精品钢”式党员队伍。一是抓好“加料融合”工序。开展“百家讲坛”活动,从党校、机关等不同行业系统遴选100名优秀讲师,分批分类到基层开展宣讲。邀请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老工人“四老”同志,以“红色党课+典型案例”形式,围绕“莱钢大会战”“小三线建设”等本土故事授课,打造独具特色、震撼心灵的“钢城红课堂”。二是抓好“氧化提纯”工序。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依托区、街党校,开设“思想淬炼”“政治历练”“专业训练”三练课堂,2020年以来累计举办培训班200余期,培训党员3万余人次。创新“会前领读”“板凳课堂”“快板宣讲”等教育模式,有效激发党员学习热情。三是抓好“炉外精炼”工序。常态化组织村(社区)“两委”干部外出接受系统培训和观摩学习,为74名初任村党组织书记配备“头雁导师”,为22名社区党组织书记跨区选聘5名“成长导师”,建设4处两新组织“书记工作室”,定期组织跟班学习、观摩交流,不断提高专业化能力。大力开展“一线党旗红”活动,组织党员主动参与项目、拆迁等重点工作,在实践熔炉里经风雨、长才干。四是抓好“锻造定型”工序。坚持以身边榜样教育身边党员,开展“发现榜样”“我是党课主讲人”“优秀电教片征集”系列活动,通过宣传表彰榜样人物、组织优秀党课评比、举办电教片观摩评比等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对标先进担当作为。2020年以来,1人荣获市级榜样人选、4部党课入选全市精品党课、2部电教片入选全国党员教育资源库。

  三、健全三项机制,激活党员教育“源头活水”。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提升党员教育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一是健全责任传导机制。坚持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建立党员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把党员教育作为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和基层党建考核重要内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将党员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区级财政预算,2021年以来每年列支400余万元用于党员教育工作,其中每年划拨300万元用于支持红色教育基地建设。2022年从区管党费中划拨47.6万元为全区农村党员购买学习书籍。同时严格落实党费返还制度,明确要求返还党费主要用于党员教育等工作。三是健全日常推进机制。建立“三个一”督促机制,每月调度各党工委党员教育开展情况,每半年组织观摩展评,每年度开展实地评估,不断提升党员教育工作实效。实施“2+1”帮包计划,1名区委党校班子成员和1名年轻教师定点联系1处街道党校,要求每月到党校调研不少于1次,及时解决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困难,有效提升街道党校教学和管理水平。

  近年来,商河县认真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农村发展党员作为基层党建重点任务,坚持标准、压实责任,着力破解农村发展党员源头不足、程序不严、责任不清等难题,为完善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一、活源头优结构,壮大后备队伍。坚持多措并举拓源培苗,着力优化农村发展党员结构,蓄好“源头活水”。一是紧盯重点群体。每年结合开展县领导“村村到”、村干部“户户访”,重点摸排农村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务工经商人员等群体,深挖本地“土秀才”“田专家”。发挥“雁归商河”15条新政作用,定期举办返乡人才恳谈会,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目前已储备青年农民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1400余名。二是实行双向培养。依托快递物流、外卖、电商等行业党委和商河驻北京、青岛、东营等地流动党员党组织,探索建立联合培养、共同考察、两地管理、村党组织主导发展的双向培养机制,引导各领域优秀分子和在外人才递交入党申请书370余份,推荐入党积极分子240余名。三是靶向分配指标。每半年对农村党员队伍和入党积极分子结构进行分析研判,将发展党员指标直接精确到村,全面消除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村,2023年底全面实现行政村每两年发展1名党员。坚持发展指标向青年农民大力倾斜,对35岁以下、在外优秀人才等重点指标实行计划单列,2022年新发展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占比53%。

  二、严程序重培养,提高发展质量。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标准、严密程序,着力提高农村发展党员质量。一是突出政治审查。严格落实政审联审制度,细化25条发展党员负面清单,实行县级联审关口前移,对重点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前置审查,确保新发展党员政治素质过硬。强化过程监督,严格落实支部审查、党委预审、组织部复审三级审查制度,街镇组织委员全程列席指导。对农村基层干部近亲属发展入党的,由村党组织逐级报备、县镇联合考察,未经县级批复一律不得发展,坚决防止“近亲繁殖”“人情党员”等问题。二是突出规范指导。坚持“一人一档、一事一记、一步一审”,梳理制定农村发展党员指导手册,围绕发展党员的5个阶段25个步骤详细说明注解,形成14项32个规范化材料模板。全面建立农村党员档案室,县委组织部统一印发农村党员档案管理手册,购置农村党员档案盒2万余个,配备专职档案管理员50余人,提高党员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三是突出思想入党。坚持选育并举、一体推进,以街镇为单位统筹挑选村党组织成员、老党员、先进模范党员等担任培养联系人和入党介绍人,将县镇村三级谈心谈话贯穿发展过程始终,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端正入党动机,提高政治觉悟。建立“县级示范培训+街镇党校自主培训+村级实践锻炼”教育培养模式,吸收120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进入村级党员志愿服务队,设立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实践岗位2000余个,近距离、多角度考察作用发挥情况,表现突出的优先发展。

  三、建机制抓落实,层层压实责任。抓实街镇党(工)委书记、组织委员和村党支部书记三类关键人员,以严明的责任体系推动工作落实。一是全链条压实责任。坚持“谁培养谁负责、谁考察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细化制定党委书记、组织委员、村党支部书记、培养联系人和入党介绍人责任清单,明确党委书记的领导责任,组织委员、村党支部书记的直接责任,构建职责清晰、任务明确、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把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基层党建考核、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依据,同时与村党组织评星定级、评先评优等挂钩,一体推动责任落实、工作落地。二是全覆盖培训提能。将发展党员培训作为基层党建季度例会的固定动作,县镇两级定期开展发展党员专题培训、闭卷测试、“我来讲党务”评比活动等,提高组织委员业务水平。依托书记夜校、头雁论坛等平台载体,将发展党员纳入村党支部书记的必学、必讲课程,并逐步向广大农村党员辐射,打通“最后一公里”,消除知识盲区。三是全过程督查问效。每半年开展党务督查,将发展党员指标分配、发展程序、教育培养等全过程纳入督查范围,每个街镇随机抽查不少于20本农村党员档案,发现问题直接向党委书记通报反馈。每月对组织委员、党支部书记进行电话抽查,全面掌握业务水平、工作进展等情况,定期通报问题、督促整改,以闭环机制推动工作落实。M6米乐M6米乐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