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星新闻
一场关于中服的学术讨论正在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会议室热烈进行。只见一位身穿中服,儒雅而朴实的先生慷慨激昂、侃侃而谈,他从历史渊源、文化传承、人文价值阐述了确立国服的战略视角、理论支撑,同时又对中服的设计定位、市场前景进行了深层次分析与探讨。
先生何许人也?说起国服,为何这般激动,立场如此鲜明。让我们随着他的岁月轨迹,揭示先生的国服情怀及人生历程。
1978年12月,20岁的张印周从陕西入伍到北京基建工程兵00093部队,实现了自己当兵的梦想。
在部队的5年时间里,他几乎都是在做新闻报道工作,虽是一名战士报道员,但他勤奋好学,天天爬格子,几年的光景,在报刊上发表了宣传部队工作亮点和先进人物等文章300余篇,可谓成绩突出,部队为此先后给他五次立功受奖。1983年初,按照裁军的统一部署,基建工程兵整建制撤销,北京部队集体转业,就地改编成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总公司。张印周作为骨干留在了北京城建五公司,和宣传部几位同仁,办了一张企业报,继续从事新闻宣传工作。
转业到北京后,与中央和北京市属报刊同行打交道的机会就多了,也结交了好多新闻界朋友。一个偶然的机会,经朋友介绍,张印周借调到北京日报,在日报社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被纺织工业部出版社看上,正式调入出版社后当上了一名编辑。自此,开启了印周编辑记者工作的岁月。
从事新闻出版及时尚文化产业编辑工作30多年来,张印周编辑科普、艺术类图书80余种,hth华体会8种图书获国家部委级图书评比二、三等奖;创办服饰文化类报纸及刊物5种,出版专著9部;是我国服装书刊编辑事业的早期先行者与开拓者之一,也是中服的倡导者以及我国早期大型时尚选秀----都市女孩服饰风采大赛的创始人。作为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理事、国家级文化影视项目总策划,张印周独立策划多项国家级大型时尚文化活动,在业界具有良好口碑。
紧张的新兵四个月集训生活结束了,张印周被连队推荐去团里参加新闻报道员学习班,正式成为一名新闻战士。经过半年多的刻苦学习与采访实践,张印周对新闻工作有了深刻领悟,写作水平也提升不少。
新闻报道是现场感很强的写作,坐在机关是等不来的,只有沉下去才有“活鱼”可抓。张印周经过深思熟虑后,征得领导同意,扛起背包住进了当时在北京师范大学施工的连队,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感受、体验基层连队战士生活。在施工现场,战士们为了减少噪音,及时把搅拌机围起来,搭上顶子;为了不影响环境,连队抽调专人及机械对道路随时进行清扫洒水,降低灰尘。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却能折射出部队施工时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根据这些线索,张印周又进一步深入采访,先后撰写了《努力减轻施工污染 积极保护校园环境》《院校关怀子弟兵》《基建工程兵某部对新建住宅实行回访保修制度》《我国第一座电子技术科研大楼初具规模》等稿件,先后被新华社《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工人日报》《基建工程兵报》等媒体刊发,对宣传部队建设,密切军民关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深受部队领导好评。同时,也挖掘出了许多军民鱼水情、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新闻报道除了能沉下去外,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捕捉到具有新闻价值的线年初夏的一天,张印周与战友余平一起赴西三旗连队采访,无意中听到广东籍战士郑俊茂因公双目失明,家乡的女朋友郑奕华依然坚守着忠贞不渝的爱情,只身一人千里迢迢从广东省揭阳县来到部队与郑俊茂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张印周立刻意识到这是军爱民、民拥军的典范,于是他住进连队,与郑俊茂促膝交谈。经过两天深入采访,张印周掌握了大量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素材。为了全身心投入写作,他买了两天的食物,关上门,把自己封闭起来。随着主人公情感起伏,感动之处,他也会不知不觉地潸然泪下,洇湿了稿纸;幸福之处,也会心情愉悦,喜形于色,与主人公同悲同喜。经过两天三夜的伏案疾书,长篇通讯《洁白如雪的情操》脱稿。1981年6月19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生活》节目播出,《中国广播电视报》先日刊发,《基建工程兵报》也于1981年6月25日在第三版刊发。
捕捉新闻线索,发现新闻点是当报道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张印周经过不断打磨,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功夫。1982年隆冬的一天上午,张印周下楼打水,偶遇满脸疲惫的仓库文书小武来机关办事。寒暄之间,得知仓库战士阎成增前天夜里不慎摔伤,被北京三个青年救起,并及时送到附近的龙潭医院。经过医生护士地及时抢救,阎成增才转危为安。听完小武的讲述,新闻敏感度使张印周灵机一动,放下水壶直奔仓库。
张印周先采访了仓库指导员,了解了前天夜里小阎摔伤的情况,知晓了其中一位见义勇为青年的单位。尔后,他采访了回仓库休养的阎成增,小阎说:当时骑自行车比较快,为了躲避一个骑三轮车的大爷,不慎碰到马路牙子上,自己一下子甩出去了,浑身疼痛难忍,多处流血。多亏三位小伙子把自己送到龙潭医院抢救,hth华体会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但是没顾得上打听三位小伙子的姓名和单位。
报道想要真实深入,还缺乏一些关键细节。张印周根据指导员提供的线索,中午顾不上吃饭,顶着凛冽寒风,冒着飘舞的雪花,急匆匆地坐上公交车奔向城南的北京电车大修厂。青年工人徐建发介绍了当晚的情况:他下夜班回家的路上,遇上了战士不慎摔倒,浑身是血。见此状况,他立即上前同另外两位素不相识的青年把战士送到附近的龙潭医院救治。张印周采访到了北京三青年抢救战士详细经过,晚上连夜加班赶写了《首都三青年抢救摔伤战士》消息稿。第二天上午经过政治处首长审阅后,立即送往新华社军事编辑部。当时值班的陈茂林编辑看过稿件后说:“在现今少数人道德滑坡的社会背景下,此稿采写的很有教育意义,可以尽快编发。”隔日,新华社播发了这条消息,《北京晚报》也在当日头版头条转发。《报》《北京日报》等几十家媒体转发新华社电讯稿。
《首都三青年抢救摔伤战士》的消息随着多家新闻单位的传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等媒体纷纷约请张印周一同更进一步深度采访报道。张印周与师部新闻干事高晓林,中央人民广播电事部记者杨振声以及中央电视事部的两位记者一起再次走访部队仓库,采访阎成增。同时又走访了三位青年工人。与此同时,根据他们的表现及成长经历召开了职工座谈会,进一步了解了他们的人格品行和人生轨迹。几方合作写出了《可贵的精神 高尚的风格——记首都三青年抢救受重伤战士的事迹》长篇通讯,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生活》节目、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播出,《工人日报》《北京日报》等也同时进行了报道,引起社会很大反响。
通过一篇篇新闻报道,宣传了部队为国防建设、为首都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部队党委为表彰张印周的突出业绩,给他记三等功一次,并批准他加入了中国。年底,军里召开新闻工作会议,张印周向与会首长及新闻同行做了汇报和经验介绍,他的先进事迹还登上了《基建工程兵报》。
1988年5月,张印周与其他三位同事接手并改版了纺织工业部主管的《时装与纺织品》杂志,开启了他的新闻与服饰文化的新天地。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服装学府——北京服装学院正式成立。为了全方位报道好北京服装学院成立的盛况,作为纺织工业部第一本时装类杂志编辑记者的张印周,做了大量的功课。他搜集了国内外关于服装历史文化、变革趋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料,以备能更深入地进行报道。
1988年5月10日,北京服装学院举行盛大的成立大会,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亲临祝贺,纺织工业部部长、教育部部长、北京市市长等各级领导也到会一同祝贺,盛况空前。会议间隙,张印周抓紧一切时间密集采访,当晚就撰写了《纺织工业部部长寄语时装与纺织品杂志》。之后,《纺织工业部部长谈服装》《女部长的衣着观》等报道相继刊发,《文摘报》还对《女部长的衣着观》一文进行转载,社会反应很好。
1988年11月,张印周赴西安,就国务院将服装行业划归纺织部管理、实行大纺织的决策落实情况进行调研。他走访了陕西省纺织工业局、陕西省服装鞋帽工业公司、西安西服总厂、西安兴庆服装厂、咸阳的两家鞋厂,以及西安市钟楼周边的商贸市场。并采访了纺织服装系统的局长、厂长、经理及普通市民30多人,与三家服装企业职工进行座谈,了解了陕西服装企业划归纺织行业无进展的症结所在,及时采写了调研报告,上报国家纺织工业部。同时,《看西安市场 谈陕西服装》调研通讯发表在当年12月3日《西安晚报》头版上。不久,陕西服装划归纺织管理落实到位。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衣着美,特别是演艺界更引领了时尚潮流。张印周善于捕捉新信息,为了把握时尚脉搏,他瞄准了演艺界名人,开启了专访之路。他首先筛选出哪些演艺界名人着装比较讲究、穿着打扮比较得体、衣着色彩搭配比较协调,分门别类地进行了梳理,hth华体会框定了采访对象。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曾以《红日照在草原上》《牧马之歌》《延安颂》《北京颂歌》《祝酒歌》等经典歌曲家喻户晓。他的着装、气质、形象也令观众为之称赞。李光羲认为,演员要给观众带来整体美感,光有气质和风度是不够的,如果忽视了服饰美,观众获得的美感就少许多。李光羲的一席话及舞台形象,使张印周进一步确认,要从全方位的视角对服饰文化进行更深入地思考。
著名影视明星朱琳,以饰演电视连续剧《凯旋在子夜》女主角一举成名,之后相继在《西游记》《遭遇昨天》《戏剧人生》等几十部影视剧中担纲女主角,备受亿万影迷关注与喜爱。张印周采访朱琳时,她阐释了自己对服饰审美的独特见解:“服饰是人的一种外在标志,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在着装上既要讲个性,又要随流行。”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着装比较单调,服饰审美还在摸索中。张印周采访积累演艺界名人的服饰感悟,并及时发表在报纸及服饰刊物上,对人们的服饰审美起到了毋庸置疑的启蒙作用。
改革开放后,西方的皮尔卡丹等名牌服饰大量涌入国内市场,无疑对繁荣市场、美化生活、提高国人审美意识、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张印周在北京马克西姆餐厅采访了皮尔卡丹东方首席代表宋怀桂女士,及时向国人介绍了皮尔卡丹的服饰工艺、板型、款式风格及防伪标识、面料识别等,为国人购买国外名牌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又重点释放了皮尔卡丹公司近期欲在海南、福建、天津成立马克西姆服饰公司的意向信息,为国内服饰企业提供与国际大公司合作机遇。
对于一些时尚服装的设计,张印周也要探个究竟。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青年设计师杜和自有自己的理论。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要具备现代人的意识与观念,更要具有现代的思维方式。因为服装设计的目的是“传达”,设计师的使命就是捕捉穿着者的心理情绪,当好“传达”心情的媒介。一件服装设计是否成功,应该由消费者来评判,要给消费者一种“心理不平衡感”,一种“视觉冲击感”,这样才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张印周很是赞赏,并给予推介报道。
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大型团体操《碧水风荷》开始。荷花台上的一位少女身着金花镶边亮纱丝绒长裙,风姿绰约,如“仙女”般地向观众缓缓走来,仙气飘逸的风姿赢得了满场喝彩。她身上那件漂亮的服装,出自中国铁路文工团服装设计师沈盈之手,漂亮的“仙女”就是于文华。
沈盈在服装设计上大胆创新,首次将京剧脸谱、风筝、屋檐、奔马、长城作为服装装饰图案。这些服装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在舞台服装的设计上,她一改陈规俗套,采用纯棉布料,自己动手进行丝漏印染。她为歌剧《奥赛罗》设计服装时,采用棉布印染工艺,使200多套舞台服装焕发异彩,戏剧家曹禺观看《奥赛罗》时,对该剧服装大加赞赏。
沈盈设计的舞台服装深受明星们的青睐。1988年底,一位知名女歌唱家因演出需要,请她在十天内赶制一套演出服。时间紧,她熬了几个通宵,成功地赶制出一条高雅华贵的红色亮丝长裙。长裙的领子如鸟翅般翻起,裙子上嵌有极富民族韵味的黑色图案,五彩缤纷的亮片如繁星闪烁。这位歌唱家穿着这条美丽的长裙登上了1989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台湾歌星苏芮看了这台晚会后说,晚会上最美最靓的就是这位歌唱家的服装。
独具个性的服装设计师梁子和黄志华夫妇,视原创设计为灵魂,创立了“天意”服装品牌。他们融会“平和、健康、美丽、环保”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天人合一”结合,运用麻、棉、毛、丝等天然面料,以“莨绸”(又称“香云纱”)为主。莨绸时装轻柔、天然、古朴、时尚、唯美,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及时尚前沿的艺术设计水准。品牌设计独具风格,无论从设计理念、传统文化、时尚元素,还是制作工艺、面料选择均具有独创性,堪称华服精品,完全可与国际大品牌媲美。一路走来,“天意”享誉全国,现已进军世界时尚之都---巴黎。梁子与黄志华还在大学时就与张印周结下了情缘,毕业后二位创办服装厂,做品牌,一路艰辛。张印周对“天意”品牌情有独钟,多次写文章、出书宣传推广。
张印周马不停蹄地到处奔走,勤思苦学,他的思路逐渐进一步拓展。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经验都在突飞猛进。他的一些颇有见地、有思想、有预测、有判断的文章经常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对服饰文化行业的新潮流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成为服饰文化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是新闻界的王牌栏目,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新闻联播》中播音员的形象、气质、表情、音质、着装,备受领导重视,也颇受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及国人的关注。
张印周从服饰的角度开始关注央视的播音员,总觉得他们在着装上还有些许不足。《新闻联播》播音员着装不仅是个人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国家的门面,理应体现大国风范。作为纺织服装行业的从业人员,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为推动这项工作尽一份力。
征得领导同意,与邢质斌沟通,张印周拟了一份关于举办电视播音员荧屏服装研讨会的报告,很快得到国家纺织工业部部长的批准。接下来张印周便与邢质斌、中央电视台新闻部主任张朋石一起向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杨伟光汇报。杨台长看到国家纺织工业部这么关心播音员着装很高兴,当机表示支持。他说:“研讨播音员服装不仅是提升播音员的自身形象,而且是全面提升国家形象的最佳切入口。”答应马上汇报台长黄慧群和副部长王枫。第二天一早,张印周就接到了杨台长来电:“部领导同意举办并出席研讨会。具体筹办事宜由邢质斌、杜宪与你们接洽。”随即,筹备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时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部主任张朋石,《新闻联播》播音组组长邢质斌,副组长杜宪与张印周具体商定了研讨会时间、地点、议程、与会专家及出席领导。
1989年4月20日上午,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荧屏服装研讨会在中央电视台会议厅如期举办。出席会议的有纺织工业部部长吴文英、广电部副部长王枫、中央电视台台长黄慧群、中国服装总公司总经理于宗尧,以及服装专家袁杰英,《新闻联播》播音员邢质斌、杜宪、罗京、李瑞英等80余人。专家学者就电视播音员着装品位、着装风范、审美意识、民族特性、自信心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之后,国家给予了相应的补贴,从此,播音员的着装有了质的飞跃。
为了更好地传播服饰文化,张印周采访了众多在民族服饰领域颇有建树又紧跟时代创新步伐的设计师后,又把目光转向了编辑出版服饰书刊工作上。通过对服饰设计的深入了解、流行趋势的深刻感悟、消费市场的洞察,张印周策划主编了中国第一套名牌服饰丛书——《现代名牌服饰丛书》(共7册)。
1992年7月《蒙妮莎时装》首先出版。见样书后,张印周即在北京港澳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纺织工业部有关领导及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发布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邢质斌现场宣读了新闻稿,当晚十点晚间新闻由李瑞英播出。
之后,其它七本书陆续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市场看好,多次重印。
此套丛书从策划到编撰出版历时三年,是我国第一套名牌系列丛书,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此后,张印周又策划主编了《中国名牌时装》(1)《中国名牌时装》(2)丛刊和《时装精品集》,金盾出版社出版,分别首印5万册,多次重印,销量非常好。
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坚持本民族的设计思路上,也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1995年1月始,张印周与金夫人欧洲时装总汇合作,主编了《世界女装新款》一书。此书不仅装帧精美,内容更加翔实。从服装款式选定、邀请国外名模拍片,到每款服装造型、色彩、设计风格的介绍,还邀请专家对每款服装配备了裁剪图。此书历时一年半,于1996年6月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始,我国服装加工业发展迅速,纺织院校服装专业及生源在不断增加,服装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服装设计、缝制、工艺及辅料教材的短缺。张印周在调研中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申报选题,确定编写大纲,并联系了十多位纺织服装院校的学科带头人、教授、服装设计名师组织编撰。1997年3月,服装设计裁剪与缝制教程丛书——《服装领袖袋扣开口设计与制作工艺》《服装原型裁剪与应用》《服装效果图到平面结构图的转化》《女装设计裁剪与缝制工艺》《男装设计裁剪与缝制工艺》《童装设计裁剪与缝制工艺》《服装材料的认识选择与应用》和《实用服装画技法》陆续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及时解决了服装培训教材“书荒”问题。此套丛书分别获得了国家部委生活图书评比二、三等奖。
此后张印周又策划、责任编辑了《当代服装科技文化》中国服装大全丛书——《中国衬衫内衣大全》和《中国服装辅料大全》。此套丛书为我国第一套服饰大全丛书,分别于1997年、1998年出版。随后,张印周与贾红博合编的《中国首届休闲服装设计效果图及时装画大赛获奖作品集》出版。此书为彩色印刷,画风各异,封面及版式设计时尚清新,给人予视觉美感。
1998年,随着服装设计工艺类图书的强势出版,市场对时尚女性读本愈加青睐。张印周摸准市场脉搏,带领精锐团队,组织策划了一些女性时尚选题。他在编辑中心内划分三个编辑部,分别运作三本丛刊。三个月后,《内衣时尚》《时尚装苑》和《中国模特》丛刊同时出版上市。丛刊内容、封面及版式设计焕然一新,深受年轻人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喜爱,市场非常看好。尔后,张印周又主编出版了《时尚化妆实用技法》,深受好评,并多次重印。
中华鞋文化是中华服饰文化宝库中的精彩篇章,但一直没有系统的介绍书籍。2005年开始,张印周翻阅了大量历史人文资料,决定编写一本中华鞋文化的书。他从庞杂的文字资料中研究归纳了中华鞋文化的精髓,确定了编著大纲。他更甄选拍摄了2000余件历代鞋实物样品,并与鞋履收撰写了每款鞋的人文知识介绍。此外,他还亲自指导了书的装帧及封面设计等。历时三年,于2008年11月,张印周与钟漫天合著的《中华鞋经》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从此,服饰百花园中,又多了一枚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
1992春暖花开时节。应夫人李昭同志邀请,张印周与冯卫国开始筹办《服装时报》。
5月,在李昭同志家,张印周就报纸名称、报纸定位、办报宗旨、报纸开本、版面安排、栏目设置、团队建设、稿件来源、广告开发及办报资金筹措等工作做了全面汇报。李昭同志对他们在短时间内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加赞赏,并就报纸名称定为《服装时报》非常满意。
离开时,李昭同志握着张印周的手,谦逊地说:“你们是先锋,在前方干事,很辛苦。我老了,也走不动了,只能在后方给你们鼓劲,全力支持你们!”
当晚,张印周连夜起草《服装时报》申请报告,第二天一早,便与冯卫国一起在北京服装协会盖上章,送到协会上级主管——北京市经委签批盖章,然后立即送达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一切非常顺利。
经过多方努力,特别是李昭同志的关心与支持,1993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复,同意创办《服装时报》。拿到批件,张印周端详了半天,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和冯卫国到附近小餐馆要了三个菜,喝了两瓶啤酒,痛快!
紧接着张印周和冯卫国招兵买马,寻觅办公地点。办公地点定在西单劈才胡同的一个废弃小院,有四五间平房,是冯卫国朋友免费提供的。根据之前研究的办报方针和报纸定位,特邀请了多位行业精英、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先后邀请了中国青年报杨浪、hth华体会新华社李安定及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的两位同志,还有新闻出版报的孙月沐、王毅,轻工报的王琳等。大家结合自己办报经验,大胆提出了一些超常思维的建议。比如:杨浪建议创刊号发刊词标题为:“一张可以撕碎的报纸”,还有建议服饰类报纸要突出照片,给人以视觉美感,报纸要大气、对开版,版面设计要清新等。
1993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在苏州举办全国新批报纸总编辑上岗培训班,李昭同志派张印周参加。临行时老人家让冯卫国告诫张印周:“去苏州要好好学习,尽快掌握国家报刊政策、法规,熟悉办报业务。我老了,报社的发展事业靠你们”。
经过半个月政策、法规及办报业务学习,总编辑们的政策水平及业务知识有了长足的提高。张印周的结业论文《试论生活类报纸版面设计的视觉美感》受到好评。
苏州学习回京后,张印周便立即投入到了创刊工作。报纸为对开四版,彩色印刷,四位副总编辑各负责一个版,12月试刊。经过大家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各版稿件文字一审再审,内容健康,文字质量过关;报纸版式清新大气,图片精美。一切准备就绪,9日夜报纸开印。
1993年12月1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张散发着墨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第一张服饰类彩色大报——《服装时报》面世,它标志着中国没有服饰类彩色大报的历史宣告结束。
全球有“国际小姐”“环球小姐”和“世界小姐”选美大赛,并称为“世界三大选美盛事”。每年的选美赛事吸引着全球电视观众达20亿人。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灿烂的文化、辉煌的文明、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时任中国服装服饰编辑中心执行总编辑的张印周,带领他的精锐团队开始筹划中国选美赛事。
经过研究国际选美资料,结合中国特色,赛事名称定为:都市女孩服饰风采大赛。都市既时尚、又现代,女孩具中国特色。名称确定后,及时向上级主管单位国家纺织工业局申报,获得批准。
1998年8月,都市女孩服饰风采大赛组委会成立。全国人大常委、女儿聂力为名誉主席,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王曾敬为大赛主席,国家纺织工业局党组成员祝新民任副主席,十多位厅局长任委员,张印周为大赛秘书长,具体负责都市女孩服饰风采大赛的全程运作。
东方女性具有婉约之美,更体现出平和、仁爱、知性、优雅、健康、坚韧之美。“都市女孩服饰风采大赛”就是要全方位、多视角展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秀外慧中的东方气质。
经过紧张有序地筹划,1999年4月20日,都市女孩服饰风采大赛全国总赛开赛仪式在北京东方花园饭店顺利举行。老红军、谢觉哉夫人王定国、全国妇联副主席华福周、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王曾敬、全国妇联原书记处书记王立威及社会各界名流共同见证了中国选美大赛拉开了序幕。之后,北京、天津、长沙、西安、重庆等地赛事陆续展开。
2000年国庆期间,都市女孩服饰风采大赛首届全国总决赛在北京王府井大饭店举行。评委均为文化艺术界不同领域的顶级专家,他们是李希凡、白淑湘、朱琳、周明、张会军、陈浥、徐志瑞、钟漫天。
来自全国10个赛区,26个城市的32名佳丽齐聚一堂,争夺首届都市女孩服饰风采大赛全国总决赛冠亚季军。经过激烈角逐,单莉莉获得冠军,辛舜华、马咏梅分别获得亚军季军,首届都市女孩服饰风采大赛圆满落幕。
第二届大赛还得到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关注与批准,李晋友副主任担任大赛主席。第二届大赛开赛之后,各地赛区如火如荼,进展顺利。一年之内选出了赛区冠亚季军,报全国大赛组委会。
2003年元旦,第二届都市女孩服饰风采大赛全国总决赛暨颁奖晚会在北京通州会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12个赛区,28个城市的42名佳丽闪亮登场,角逐冠亚季军。经过评委牛万里、李当歧、朱琳、滕汝俊、李毓珊、陈铎、虹云、徐志瑞的严格评判,董思蒙获冠军,张冬冬、刘君分别获得亚军季军。陈云同志夫人于若木、中央组织部原常务副部长赵宗鼐、广播电影电视部原副部长同向荣分别向获得冠亚季军选手颁了奖。
随着都市女孩服饰风采大赛知名度的提高,各地分赛区不断扩大,参赛选手愈来愈多。自第三届大赛在北京国际饭店启动以后,各地踊跃开赛,陆续选出了地区决赛前三名及九个单项奖。2006年9月27日、28日,第三届都市女孩服饰风采大赛全国总决赛暨颁奖晚会在北京顺义举行。来自全国16个赛区,36个城市的52名佳丽闪亮登场,角逐冠亚季军。经过田华、朱琳、虹云、吕景云、李毓珊、潘坤柔、黄锦波、徐志瑞、魏磊评委严格打分,评出冠军邢程、亚军王倩,季军白晶及九个单项奖。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王曾敬、国家电网党组成员祝新民等领导分别向获得冠亚季军选手颁了奖。
都市女孩服饰风采大赛开创了世界选美史以来允许智障女孩参赛的先河;北京日报作为党报主办了首届北京大赛,开创了党报举办选秀大赛的先河;首个具有国家三部委批准并参与,三位领袖夫人及数名部委领导参加,文化界不同领域顶级专家、艺术家担任评委的权威性大赛;第一个具有国家商标局注册、有独立自主品牌的选秀大赛。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服饰文化,精美绝伦的中华服饰是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然而,由于历史变革及政治原因,一段时间以来,中华服饰特别是民族服饰几乎断代,不少染织、刺绣、饰品工艺濒临失传。作为知名服饰人,张印周认为,收集、整理、挖掘、复现、传承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已刻不容缓。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应该下功夫做好。
于是,张印周自1998年3月起,开始筹划《话说中华服饰》大型电视系列片,项目很快得到了国家政府部门批准。这是一项巨大的文化系统工程,纵向五千年服饰文化史,横向56个民族、30多个省市自治区。不仅有服饰文化故事,还涉及历史、人文、民族、绘画、古建、雕塑等领域,操作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服饰事业,为了服饰人的责任担当,张印周艰难地一步一步向前推进,首先邀请专家学者论证。
2003年3月26、27日,分别在王府井大饭店、丰泽园饭店举行了百集大型电视系列片《话说中华服饰》高层研讨会。28日在人民大会堂甘肃厅举行了《话说中华服饰》论坛。文化艺术界、教育界、纺织服装界的知名人士李希凡、同向荣、邓友梅、孙淮滨、顾强、徐潮、李之檀、邢旭寰、陈铎、虹云、朱琳、郑乾龙、袁一强等100余人云集一堂,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服饰文化作了深刻而精辟的阐述及项目论证。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物化的社会文化载体,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艺术、美学思想和审美倾向,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和气质。这些经典论述,为百集大型电视系列片《话说中华服饰》拍摄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参考意见和理论支撑。接着张印周广觅英才,组织专家学者及名作家分集编撰,涉及面极广,难度很大。但张印周没有失去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行。
张印周认为,服饰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除了实用价值外,也是穿在人们身上的艺术品,彰显着人们的审美,对人们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汉服和唐装逐渐被人们提起与追捧,但振兴中华服饰,并不是完全复古。他提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研究开发自己的国服,应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融入当今国际服饰文化理念。
自2010年始,张印周就率先对中国要不要有自己的国服,进行了深层次研究与考证。他撰写了《中服的几点思考》《确立中服之我见》《略论中服的设计定位与市场前景》等论述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纺织科学研究》及《中国服饰》杂志上。之后,几十家媒体转载,网络铺天盖地,凤凰卫视还作了专题评论,一时间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
张印周介绍,2017年1月25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意见》同时提出: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设计制作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装服饰。
张印周认为,中办国办这个文件是对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振兴做出了具体部署,是个纲领性文件。无论在政治、文化、艺术、经济方面,还是在国家和谐及国人愉悦精神层面上都会获得健康、积极向上的效应,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